第四章 犯罪和刑事責任
[內容提要]
犯罪是階級社會特有的一種社會現(xiàn)象,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其本質就在于其嚴重地危害了統(tǒng)治階級的統(tǒng)治秩序。我國刑法第13條對犯罪概念作了完整的表述,它不僅科學地揭示了犯罪的階級本質,而且指出了其犯罪的法律特征,從而使犯罪概念成為我國劃分罪與非罪的總標準。根據(jù)我國刑法第13條的規(guī)定,犯罪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特征:(1)犯罪是危害社會的行為,即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2)犯罪是觸犯刑律的行為,即具有刑事違法性。(3)犯罪是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即具有應受刑罰懲罰性。犯罪的以上三個特征是緊密結合的。一定的社會危害性是犯罪是犯罪最基本的屬性,是刑事違法性和應受懲罰性的基礎,社會危害性如果沒有達到違反刑法、應受刑罰處罰的程度,也就不構成犯罪。因此,這三個基本特征都是必要的,是任何犯罪都必須具有的。
犯罪構成就是依照我國刑法的規(guī)定,決定某一具體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其程度而為該行為構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觀和主觀要件的有機統(tǒng)一。根據(jù)我國刑法,任何一種犯罪的成立都必須具備四個方面的要件,即犯罪客體、犯罪客觀方面、犯罪主體、犯罪主觀方面。犯罪構成的意義有三:(1)為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責任提供根據(jù);(2)為劃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界限提供標準;(3)為無罪的人不受非法追究提供法律保障。
刑事責任是刑事立法中的一個基本范疇、一個帶有根本性的概念,也是刑事司法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關于刑事責任的含義,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從行為人方面說,刑事責任就是行為人對違反刑事法律義務的行為(犯罪)所引起的刑事法律后果(刑罰)的一種應有的承擔的標準。從國家方面說,刑事責任就是國家對實施刑事違法行為即犯罪行為的人的一種否定評價。刑事責任具有強制性、嚴厲性、專屬性和準據(jù)性四個方面的特征。關于刑事責任的根據(jù),既可以從哲學角度上探討,也可以從法學角度上探討。按照我國刑法的規(guī)定,刑事責任的解決方式主要有定罪判刑方式、定罪免刑方式、消滅處理方式和轉移處理方式四種。
[練習題]
一、單項選擇題
1.犯罪是( )的行為。
A.危害國家和人民利益
B.危害社會
C.違反法律
D.應受法律懲罰
2020年法律職業(yè)資格考試考試改革不少!試題下載,模擬測試,課程學習,答疑解惑請加學習交流群:595538012,更有老師答疑解惑!
√ 高頻易錯考點卷 | √ 強化鞏固習題卷 | √ 章節(jié)模擬測試卷 | ||
√ 全真?碱A測卷 | √ 考前沖刺提分卷 | √ 歷年真題解析卷 |
法考題庫下載 |
更多內容,請(Ctrl+D)一鍵收藏【法律職業(yè)資格考試】欄目,有問題撥打全國統(tǒng)一服務熱線:4000-525-585 快速聯(lián)系通道
2.我國刑法第13條規(guī)定的“但書”,即但是情節(jié)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應理解為( )。
A.是犯罪不以犯罪論處
B.是犯罪不以犯罪處罰
C.不構成犯罪
D.是縮小打擊面的特殊策略
3.犯罪的本質特征是( )。
A.一定的社會危害性
B.刑事違法性
C.應受刑罰懲罰性
D.犯罪的階級性
4.犯罪的刑事違法性是指行為人的行為( )。
A.危害了社會
B.損害了國家利益
C.損害了公民利益
D.違反了刑法
5.劃分罪與非罪界限的總標準是( )。
A.主觀罪過性
B.階級性
C.刑事違法性
D.犯罪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