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法考客觀題題卷模擬測試:刑法(二)
一. 單項選擇題
1.犯罪的一般客體是指( )。
A.刑法所保護的整個社會主義社會關系
B.一切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體
C.某些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體
D.社會主義社會全部社會關系
2.犯罪的同類客體是指( )。
A.某一類犯罪所共同侵犯的社會關系主體
B.某一類犯罪所共同指向的法律條文
C.某一類犯罪所共同侵犯的社會關系
D.某一類犯罪所共同侵犯的物體
2020年法律職業(yè)資格考試題庫—摸底測試 | ||
1 | 2020年法律職業(yè)資格考試客觀卷?碱}庫 | |
2 |
||
3 |
一鍵加群【法律職業(yè)資格考試交流群】報名指導|在線題庫|交流答疑:595538012
3.犯罪的直接客體是指( )。
A.某一種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體的社會主義社會關系
B.某一種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對象
C.某一種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體人或物
D.某一種犯罪所直接侵犯的社會關系的某一部分
4.簡單客體是指一種犯罪行為只侵犯( )。
A.一個法律條文
B.一個特定的人
C.一種具體的社會關系
D.一種具體物
5.我國刑法分則規(guī)定的十類犯罪是按( )來劃分的。
A.一般客體
B.同類客體
C.直接客體
D.簡單客體
6.犯罪客觀方面是( )。
A.僅指危害行為
B.僅指危害結果
C.僅指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
D.指危害行為、危害結果、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以及犯罪的時間、地點和方法等
7.犯罪客觀方面的要件可分為( )。
A.基礎要件和充足要件
B.先決要件和補充要件
C.基本要件和非基本要件
D.必要要件和選擇要件
8.犯罪的行為歸納起來,可以分為兩種基本形式,即( )。
A.故意行為和過失行為
B.實行行為與非實行行為
C.作為與不作為
D.有意行為與無意行為
9.一切犯罪行為在客觀方面都必須具備的事實特征是( )。
A.危害行為
B.犯罪方法
C.危害結果
D.犯罪工具
10.犯罪的客觀方面的選擇要件有( )。
A.危害行為
B.危害結果
C.刑法上的因果關系
D.犯罪的時間、地點和方法
11.我國刑法中的犯罪主體是指( )。
A.實施了危害社會行為的人
B.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并且依法應當承擔刑事責任的人
C.實施了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會行為的人
D.實施了損害社會利益的行為的人
12.我國刑法中的犯罪主體劃分為( )兩種類型。
A.一般主體與特殊主體
B.自然人主體與單位主體
C.成年人主體與未成年人主體
D.單獨主體與共同主體
13.犯罪的特殊主體是指( )。
A.除具備一般主體條件外,還必須具備特定職務或身份的人才能構成的犯罪主體
B.法律有特別規(guī)定,不需要具備一般主體條件即可構成的犯罪主體
C.必須具備特定的職務或身份的人才能構成的犯罪主體
D.凡是國家工作人員實施了犯罪行為而構成的犯罪主體
14.我國刑法規(guī)定負刑事責任的最低年齡是( )。
A.已滿14周歲
B.已滿14周歲未滿16周歲
C.已滿16周歲
D.已滿18周歲
15.刑事責任能力是指( )自己實施危害社會行為的能力。
A.預見和辨認
B.理解和控制
C.辨認和控制
D.識別和控制
16.在具備刑事責任能力和無刑事責任能力之間,還有( )能力的狀況。
A.過度責任
B.減弱責任
C.限制責任
D.耗弱責任
17.精神病人只有在實施危害行為時( )自己行為時,才屬于無刑事責任能力。
A.無意識或者無法控制
B.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
C.不能辨認或者能控制
D.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
18.我國刑法規(guī)定,醉酒的人犯罪,( )。
A.可以負刑事責任
B.可以從輕、減輕處罰
C.應當從輕處罰
D.應當負刑事責任
19.我國刑法規(guī)定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 )處罰。
A.從輕
B.從輕或者減輕
C.減輕
D.減輕或者免除
20.犯罪的主觀方面是指( )。
A.犯罪人對自己行為是故意還是過失的心理態(tài)度
B.行為人對危害結果所持的心理態(tài)度
C.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社會效果所持的心理態(tài)度
D.犯罪主體對自己的行為及其危害社會的結果所持的心理態(tài)度
21.犯罪的故意或者過失是構成一切犯罪的( )。
A.主觀要件
B.主觀方面的必要要件
C.主觀方面的必要要件或在特定情況下的選擇要件
D.主觀內(nèi)容
22.故意犯罪的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所持的心理態(tài)度是( )。
A.應當預見
B.可能預見
C.明知
D.已經(jīng)預見
23.刑法理論上將犯罪的故意區(qū)分為兩種類型,即( )。
A.有預見的故意與無預見的故意
B.明知的故意與不明知的故意
C.可能的故意與必然的故意
D.直接故意與間接故意
24.我國刑法規(guī)定,故意犯罪( )。
A.可以負刑事責任
B.必須負刑事責任
C.法律有規(guī)定的才負刑事責任
D.應當負刑事責任
25.犯罪的直接故意行為人對自己行為必然或者可能發(fā)生的危害社會的結果( )。
A.應當預見并希望發(fā)生
B.已經(jīng)預見并希望發(fā)生
C.認識到并希望發(fā)生
D.明知并希望發(fā)生
26.犯罪目的是指行為人的這樣一種心理態(tài)度,即( )。
A.意圖通過實施某種犯罪行為達到其某種結果
B.實施犯罪行為所希望達到的某種危害結果
C.實現(xiàn)其內(nèi)心起因
D.是行為追求的最終結果
27.犯罪的目的只存在于( )之中。
A.故意犯罪
B.直接故意犯罪
C.間接故意犯罪
D.過失犯罪
28.某種行為在刑法上不認為是犯罪,但行為人由于誤解法律認為是犯罪,這種認識錯誤叫( )。
A.對行為認識錯誤
B.過失犯罪
C.對事實認識錯誤
D.假想犯罪
29.行為人實施侵害行為時誤認為犯罪客體存在,而實際上當時并不存在,行為人的行為( )。
A.不構成犯罪
B.構成犯罪,但未遂
C.是假想犯罪
D.是過失犯罪
30.我國刑法規(guī)定,行為雖然在客觀上造成了損害結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者過失,而是由于不能預見的原因引起的,是( )。
A.疏忽大意的過失
B.無意識犯罪
C.不可抗力事件
D.意外事件
31.獵人不小心誤將樹林中的人當作野獸而開槍擊斃,獵人的行為( )。
A.是意外事件
B.是過于自信的過失殺人罪
C.是疏忽大意的過失殺人罪
D.不構成犯罪
32.某甲意圖殺害某乙,某日趁乙不備將乙從橋上推下企圖將乙淹死,不料乙卻因頭部碰到石頭而摔死,并不是被淹死的。甲的行為( )。
A.是故意殺人罪(既遂)
B.是故意殺人罪(未遂)
C.是意外事件
D.是過失致人死亡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