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學法最初由HBS教師在上世紀20年代發(fā)明,當時被稱為“問題教學法”( the problem method)。在其他頂尖學院中,平均分配給案例教學法的時間通常為30%,但是在HBS,超過80%的課程是圍繞該教學技巧而設置的。在這些課程中,學生們有85%的時間在討論,分數(shù)的一半來自于課堂參與度。因此,學生對于教授的提問會積極舉手回答。
HBS的案例教學怎么做?
? 會前準備
通常而言,HBS學生將提前一周收到即將討論的案例。收到案例后,他們與各自的“學習小組”會面——“學習小組”是一群來自不同院系、背景各異的同輩人,他們相互交換筆記、交流意見并提出解決案例問題的最佳方案。
許多教授會在上課前準備好一份“提問清單”,這份清單是根據每位學生之前的課堂參與度以及學生可能引入討論的所有具體專業(yè)知識而制作的。
? 教學過程
案例課程實質上是時長90分鐘的案例討論。教授提出問題并作出評論,學生進行分析并提出意見或扮演案例中的角色。當辯論變得離題、冗長、或者冒犯別人時,教授需要中途介入將學生討論引回正軌。
案例討論以“無正確答案”原則為基礎,目的在于最大程度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但是任何問題必定會有一些錯誤答案,這時候教授可利用他們的專業(yè)知識向學生們補充相關基準知識。最近HBS發(fā)布了“Cold Call”——每月兩次的播客,每一季都會有不同的教授討論他們所遇到過的案例。在這兒,你可以深入探索一座已關閉的南非礦井,同時又能隨著另一位教授暢游奢華的高端時尚界。
Case1:CEO的生死抉擇
卡羅爾是1989年畢業(yè)于哈佛商學院的MBA,于2007年受雇擔任英美資源集團CEO。她坐在南非直升機上知了一個消息:又有一名硬巖礦工在她公司最危險的南非礦井中殉職。在她成為CEO的短短數(shù)月內,這已經是第五位礦工在該礦井內發(fā)生的事故中喪失了,她需決定接下來該怎么辦。
進退兩難的處境
在此之前從未有外人或者非南非人員領導過英美資源集團。在采礦工業(yè)歷史上,也從未有女性領導過一家重大企業(yè)。辛西婭·卡羅爾是一位美國人,也是集團之外的人,且未涉足過采礦業(yè)。當卡羅爾進入南非時,南非的商務環(huán)境較為復雜。所雇傭的勞工中,有70%是文盲,他們說九種不同的語言,可能其中沒有一種是英語或南非荷蘭語,然而公司管理人員只說這兩種語言。
在首次播客主題“危險的礦井:通過領導力拯救生命”當中,HBS組織行為學教授塔姆·穆昆達(Gautam Mukunda)講述了這個案例,并首先對案例進行了梳理。在編撰該案例之前,穆昆達深入研究了深達一英里的羅斯敦堡鉑金礦,并給出了這樣經典的描述:一座建立于地下隧道的城市,該隧道距離堅石地表一英里深,還有三萬冤魂長眠其中。
“你在礦井中待上12個小時,四肢著地,頭能碰頂,慢慢用蒸汽鉆頭鉆出一米高的空間。你開采出的所有東西,必須垂直向上拉扯一英里才能運出去。我們需攜帶大約40磅的設備。礦井里炎熱,潮濕,嘈雜!
通過親身調查,穆昆達為課堂帶來了生動案例。案例教學法試圖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如何像高層領導那樣在現(xiàn)實生活中做出至關重要的決定。在卡羅爾的案例中,關鍵決策圍繞著企業(yè)責任和利潤之間的沖突展開,這種沖突也是許多HBS的MBA學生所無法避免的。穆昆達提到:“卡羅爾一度向董事會聲明,‘如果我領導一家每年謀殺這么多員工的公司,我會先辭職。'”
在困境中果斷策略
穆昆達說:“此時,60萬人可能就依賴于她所做出的抉擇。什么對她來說最重要?員工可以繼續(xù)生產嗎?羅斯敦堡是世界上最大的鉑金礦,她所做的一切都會產生全球效應。什么對她來說最重要?確保無人員死亡并盡其所能阻止死亡事件發(fā)生?這是否意味著只能關閉礦井?”
卡羅爾自己在《哈佛商業(yè)評論》的文章中指出,她關閉鉑金礦7周,改善其安全性,并對3萬員工進行安全培訓,同時,開始和南非政府及礦工工會就全國范圍內的礦山安全方案進行合作。截至2011年,該公司南非礦井中的死亡人數(shù)從卡羅爾到任前一年的44人降至17人,下降了62%。
案例教學法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其案例中做出諸多決定,讓決策變成習慣。卡羅爾作為案例教學的主人公,提供了一個有關決策的案例,她來到課堂時,學生就此向她施加壓力。他們不相信有任何人在這些風險下能這么堅定。他們一遍又一遍地提問:“你是否曾經懷疑過自己所作的決定?”她的答復一如既往:“從未有過。”
HBS教師在研究案例時,必須接觸各公司并獲得批準才能研究、公布一個案例。各公司通常會提供數(shù)據、報告和備忘錄以協(xié)助研究。通常,案例的主人公或公司代表人將親自出席或通過視頻出席課堂,以進行案例討論。
Case2:奢侈品與可持續(xù)性
很多人崇尚品牌,但對設計師商業(yè)模式核心所體現(xiàn)出的可持續(xù)性一無所知,并且沒有意識到該公司產生影響和傾力保護環(huán)境的程度。
斯特拉·麥卡特尼(Stella McCartney)的案例是著名時裝公司打造可持續(xù)性社會和環(huán)境所做出的努力。HBS教授凱南(Keinan)要求奢侈品營銷課堂的學生掌握該案例的基本信息,以便開展案例教學。“人們可能會問我:‘為什么你會在奢侈品課堂上煞費苦心研究可持續(xù)性?可持續(xù)性和奢侈品有什么關系?’”
“奢侈品和可持續(xù)性體現(xiàn)了類似的價值。奢侈品無非指成為最好的、具備最好的品質。而現(xiàn)在或將來讓人痛苦或對損害環(huán)境的產品,不再被視作最優(yōu)質的產品!眲P南在播客中說道!八茉煲粋負有盛名同時又具備環(huán)境和社會責任的品牌,可能會盈利并取得商業(yè)成功。承擔環(huán)境責任,不一定要求做出復雜的更改或支出額外成本!
凱南表示,本案例也教會了這一代學生異常重要的一個教訓!斑@有關耐心和堅持,也和千禧一代有關,他們期待一切快速發(fā)生的即時滿足,期待成功的捷徑。麥卡特尼決定遵循她的價值觀,并做出改變。但是,正如你在本案例中所見,這并不容易。即使她接受過良好教育,具備一定的背景和所有正確的聯(lián)系,若要使行業(yè)內關注她的思想,特別是認真考慮她有關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思想,仍然需要時間!
HBS嘗試鼓舞學生成為與眾不同的領導者,對世界產生積極影響。但是,這需要堅持和耐心。這就是HBS堅持使用案例教學給學生傳達積極和激勵性信息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