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設
一、什么是預設預設通常指交際過程中雙方共同接受的東西。
例如:(1)包公的臉的黑的。(1′)包公的臉不是黑的。(2)那個黑臉的是包公。(2′)那個黑臉的不是包公。例(1)和例(2)是有區(qū)別的。例(1)和(1′)雙方都承認存在包公其人,即預設包公存在,他們的分歧在于包公是不是黑臉。例(2)和(2′),就如同是在看戲,雙方都承認存在“那個黑臉的人”,即預設“那個黑臉的人存在”,分歧在于他扮演的是不是包公。
二、預設的共知性共知性是預設理論十分關心的內容之一。
什么是共知性呢?共知性指預設必須是交際雙方所共有的背景知識或無可爭議的信息。預設的共知性包括三種情況:
1、預設是人所共知的信息
例如:太陽距離地球1.5億公里。這句話至少可以推導出這樣幾點預設:(1)豐一個叫“太陽”的星體;(2)存在著一個叫“地球”的星體;(3)這兩個星體之間有一定距離。以上預設都是一般人都知道的信息。
2、預設是只為交際雙方所共知的信息
例如:某兩個同學之間說話以某本書的存在作為預設,那么就可能有下列對話:甲:借到了嗎?乙:沒借到。此時若有第三個在場,而他不知該預設的話,可能會說:丙:什么沒借到?
3、可撤銷性這是指預設在一定條件下能夠被取消。
例如“小張沒能看到那場壓軸戲”通常具備如下預設:小張看了這次演出。但是如果說成“小張沒能看到那場壓軸戲,因為他已經住了醫(yī)院”。原先的預設就被撤銷了。
三、認識預設的意義傳統(tǒng)的標準邏輯只有真假兩個值,通?梢苑Q為二值邏輯;而預設邏輯則有真、假和無意義三個值,因此它是三值邏輯。
如果我們用S代表一個特定的語句,非S表示它的否定形式,T表示它的預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當S是真時,T也真;當非S是真時,T也真。也就是說,S的真或假都預設T。把下面的例(3)和(3′)同前面的例(1)和(1′)作一比較:(3)鬼的臉是藍的。(3 ′)鬼的臉不是藍的。例(1)和(1′)二者中必有一真,必有一假。例(3)和(3′)則不然。它們中間并非必有一真,必有一假。盡管例(3)和(3′)的兩個句子都預設“鬼”的存在,但實際上它并不存在,因此說它是無意義的。這就是說,只有T真,S和非S才有真假;如果T假,則S和非S無意義。
四、預設知識在MBA聯(lián)考邏輯應試中的應用
例如:趙科長又戒煙了。由這句話我們不可能得出的結論是: A.趙科長一直抽煙,且煙癮很大。 B.趙科長過去戒過次數可能不止一次。 C.趙科長過去的戒煙都沒有成功。 D.趙科長這次戒煙很難成功。 E.趙科長這戒煙一定能成功。
答案是E。題干“趙科長又戒煙了”,預設了:(1)趙科長抽煙;(2)趙科長過去戒過煙;(3)趙科長以往的戒國沒有成功。選A、B、C、D或直接就是題干的預設,或是可以從預設中推出,只有E和題干及其預設沒有推斷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