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一道代溝,作為70后的你會覺得這句話是錯的;作為80后的人,有的會說對的,有的會說錯;但作為90后的人——小編周邊的都很認同。
“90后”是“80后”的派生詞,他們以突出的性格特色被大眾記憶。在這批90年后出生的一代中國公民中,95后以年輕、活躍、勇于接受新鮮事物的態(tài)度,被大眾定義為“玩得酷靠得住”的一代。由于時代的發(fā)展和變化,90后的思想與理念與老一輩中國人有很大的不同。雖然社會上不乏對90后的批評,但90后的社會價值也漸漸得到了許多人的認可。
現(xiàn)如今,90后早已不是“小鮮肉”的“準確表述”,因為90-92年出生的年輕人們業(yè)已成為職場的大哥大姐,94-96才算得上是“鮮肉”的主流。三年左右的間隔隨不算大,但足可以形成具有“迭代”趨勢的族群特征。
“后90后時代”的“小鮮肉們”無疑比他們的學長前輩們更具備鮮明的自我意識、更多變的選擇取向和更多樣的職業(yè)理想?偟膩碚f,這些特征對于各色“盤踞”在中高層的“管理大叔”來說都是撲面而來卻又必須面對的重重挑戰(zhàn)。
更鮮明的自我意識
所謂更鮮明的自我意識,就是更加變本加厲的用“我”而非“我們”來定義自己的人生!昂90后”的新生代,更趨向于審視自己在這“僅此一次的單行路”上是否能獲得“專屬于自己”的真正意義,而與此同時,更加排斥 “以集體為單位”或“以他人為參照”來定義自己的人生。
更多變的選擇取向
對于生于互聯(lián)網(wǎng)后,成長于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成熟于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之新維度的“小鮮肉”們來說,或許選擇從來都沒有一成不變,而變化卻總是歷歷在目。
不斷衍生的新生活方式,不斷更迭的新技術空間,以及不斷顛覆的新市場價值觀猶如暴風驟雨般接連敲打著“后90后”們的青春期和大學時代。因此,“小鮮肉”們雖然稚嫩年輕,但其實“心”卻長得比前幾代都大,而且大的很是自然,毫無違和。
對于變化的“先天記憶”和對于顛覆的“習慣性擁抱”讓他們更能接受選擇的代價和改變的不確定性。也正因此,穩(wěn)定對他們的吸引力就變得特別的遜,超級的低。
更多樣的職業(yè)理想
與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羅疊維度相得益彰的是謀生方式的五花八門,在這個用手機直播都可以賺錢的當下,不同年齡的人們都在為下一個“逆襲的風口”而燒腦或做夢。
可是,對于“后90后”的“小鮮肉”來說,這個世界不是“忽然就變成了這個樣子”,而是在他們踏入職場后便“本來就是這個樣子”,所以擁有更加多樣、多變、且不確定的職業(yè)理想對他們來說是一件比在他們的前輩們心中更加順理成章的事情。 不難理解,站在他們的角度:既生逢此亂世,不然呢?
Hold住的重要性
Hold住“后90后”小鮮肉,看似是大叔們偶爾應該抽時間練練的 “新技能”,其實卻是不久后“大叔”階層是否還能夠生存于江湖的“看家本領”;看似是大叔需要以“得法”的方式去催變“小鮮肉”的橋段,其實卻是大叔們“自練神功”去扎根“新土壤”的故事。
原因很簡單,新人永遠是未來的主流,而未來永遠是管理的風口。 管理者未必都有機會去把握市場的風口,但管理者必須時刻把握人才的風口。
接入自我
“自我意識”在90初代猛漲,在后90后的族群中爆棚,將來大致應該會發(fā)展到西方社會的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原點。這是時代的流向,我們個人的“好惡”甚至整個社會的“吐槽”都沒有什么意義。該發(fā)生的終將會發(fā)生!
如果大叔們真想Hold的住,就必須正視“自我意識”,并努力去接駁“自我意識”。Google可以帶狗上班,打滑梯下樓,躺著辦公,想幾點上班都可以……或許這都是某種意義上對“自我意識”的“額外”尊重,但實際上Google并沒有變成一盤散沙,而恰恰是世界上最有競爭力的公司之一,并令很多管理者所膜拜。反之,我們身邊的很多企都紀律嚴明,禮儀森嚴,大家舉手投足都會看看別人的臉色,但到頭來卻締造出一些比官僚更官僚的缺乏活力的組織。
實際上,“自我意識”并不是蠶食管理效率的“洪水猛獸”,管理效率的根本不在于員工是“個人主義”還是“集體主義”,而是在于管理者們是否能將企業(yè)的遠景、使命和價值觀順利的接入員工的“主觀意識系統(tǒng)”。
也正因此,對于“后90后”的自我意識爆棚,大叔們的有效hold住之法應該是去主動接駁“自我意識”。比如,面對員工缺乏企業(yè)忠誠度的問題,簡單的說一句“現(xiàn)在的年輕人太自我”是種很low的解決方法。
如果員工從信念上很難忠誠于企業(yè),何不激勵他們以人才市場為單位,思考他們的“增值”和“貶值”問題呢?如果說員工在組織中的努力是為了自己在廣闊人才市場中的 “增值”, 這種表述聽起來或許就更和“自我”的胃口了。但宏觀來講,只要員工是在不斷自我增值的,企業(yè)的運氣就也應該不會太差。
發(fā)展部落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一大現(xiàn)象就是它時時刻刻都會創(chuàng)造一個又一個新的興趣部落,而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不斷進出這些部落的自由個體。我們給別人點贊,同時也看見其他人同樣在這里點贊,我們此時就暫時進入了針對朋友分享的這則朋友圈的興趣部落。 更典型的,如果我們加入了一個微信群聊,我們就在群聊中成為了某個興趣部落的成員(當然你可以選擇活躍或不活躍)。
在互聯(lián)生活的今天,每個人都習慣了在信息部落中重復著“尋覓—進入—退出—再尋覓”的循環(huán)。在工作中,這種循環(huán)方式當然也不會是例外。 而無處不在的朋友圈和群,也順理成章的成為了管理溝通的關鍵渠道。
管理溝通無非是“正式”和“非正式”兩種,而因為我們都生活在“高關系”的隨身社交網(wǎng)絡中,“非正式”的溝通就變得越來越重要,且越發(fā)對人們的“主觀意識系統(tǒng)”起到?jīng)Q定性作用。
因此,要想Hold住你的“小鮮肉”族群,你的非正式溝通就必須要具備“興趣的連通性”和“思維引領性”,讓他們從你的分享中潛移默化的吸取他們在自己的職業(yè)生涯中“想要的”并且“能用的”東西。這當然不是讓你也去分享韓國歐巴和你并不熟悉的那些段子,東施效顰不是辦法,“敞開式”的堅持自己,或許是筆者所能描述的最具體的概念吧。
因為你在組織中的行政位置,你或多或少都會具備創(chuàng)建某種興趣社群的權威(至少你的團隊成員們都不會拒絕加你微信,都想暗自了解你),而要想把握這21世紀最主要的組織非正式溝通的渠道,你或許應該花點心思做到社群部落的“精神主導”。
唐僧式管理
市場瞬息萬變,問題接踵而至,在這般洶涌的商業(yè)環(huán)境中,縱使你是孫悟空,也很難分身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而你所面對的“后90后”小鮮肉們,他們個個覺得自己是“孫悟空”或是向往“孫悟空般的自由度”,他們具備前文說的“更多變的選擇取向”和“更多樣的職業(yè)理想”。換句最通俗的話說,他們可以分分鐘“不伺候”你,給你一句“老孫去也”。
況且本著“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原則,“小鮮肉”們“原生”于這個時代,肯定在先天上先天比“大叔”們更適合這個時代的風浪和氣候,他們是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原住民”,終將在不久的將來奪取社會的主流。
所以,“大叔”增強生命力的本法,應該是“唐僧式”的管理,也就是:與其告訴你去做什么,不如給你指出一個靠譜的愿景,讓你們都有一個更好的未來;與其潛心設計森嚴的規(guī)則,不如用心創(chuàng)造一個更利于所有人發(fā)揮的組織文化平臺,讓每個人獲得自我和自尊。
“大叔”hold住“小鮮肉”,就如唐僧hold住四個徒弟,要懷著對年輕強者的敬畏,更要擁有比他們都廣闊的格局。 沒有唐僧的格局,四個徒弟充其量也只是“妖怪”,而因為有了唐僧的經(jīng)營,四個“妖怪”都踏上了“成佛之路”。
就如以往的前輩一樣,“大叔”的未來取決于自身是否能跳出自己進階的一部,從攻勢到攻心,從審人到審勢。如果升級成功,hold住水到渠成。
總之,正如武侯祠的名句所述,“能攻心,則反側自消;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