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局灶性間質性腎炎
眼觀:腎表面散在大小不一的圓形結節(jié),灰白色(0.5-1cm),被膜易于剝離,或與結節(jié)發(fā)生粘連。切面結節(jié)局限在皮質,呈楔形,眼觀似淋巴組織,邊緣部可有出血。病變多時,皮質呈現斑紋或斑塊。又稱為“白斑腎”。
鏡下:1)腎小球一般正常,腎小管的變化繼發(fā)于間質病變。
2)間質變化明顯,初為水腫,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
3)發(fā)展:除可見淋巴細胞、漿細胞外,成纖維細胞明顯增多,纖維組織增生,腎小管變性,壞死、萎縮至消失。殘存的腎小管擴張,有細胞管型。
8.化膿性腎炎 由細菌引起的腎臟的化膿性炎,侵害腎盂和腎實質,病理發(fā)生可有血源性或尿源性感染,可分為兩種類型: 腎盂腎炎、 栓子性化膿性腎炎:
(一) 腎盂腎炎是腎盂和腎組織因細菌感染發(fā)生的化膿性炎,母畜較多見,由尿路上行的尿源性感染,常與輸尿管,膀胱和尿道的炎癥有關。
病理變化:
眼觀: 急性腎盂腎炎:腎腫大,柔軟,被膜易剝離。腎表面有稍隆起的大小不一的灰黃色或灰白色化膿病灶,周圍有炎性反應帶,與健康組織分界明顯。切面腎盂高度擴張,腎盂內充滿膿性液體--“膿腎”。
鏡檢:1)初期,腎盂粘膜充血,出血,水腫,炎性細胞浸潤,以中性粒細胞為主。粘膜上皮細胞變性,壞死,膿性溶解--潰瘍;
2)亞急性腎盂腎炎時:腎小管及間質內淋巴細胞浸潤為主,并形成明顯的楔形梗死灶。見成纖維細胞增生,病灶內的腎小球發(fā)生纖維化和玻璃樣變;
3)慢性腎盂腎炎時:腎實質內楔形病灶被機化,形成瘢痕組織,腎表面形成較大的凹陷,腎體積縮小,硬度增加,變實,被膜不易剝離——“皺縮腎”。腎盂擴張變形,粘膜增厚,粗糙形成瘢痕。
(二) 栓子性化膿性腎炎 此型腎炎與其他部位多發(fā)性膿腫形成相似,以腎實質化膿性變化為主。
病理變化 眼觀: 腎臟腫大,被膜易剝。皮質內散在多量的小黃色病灶,大病灶突出腎表面。
鏡檢: 早期:腎小球的毛細血管內及腎小管間小血管有菌塊,周圍有大量中性白細胞浸潤,腎小管內也有同樣的變化。 后期:細胞浸潤處組織出現膿性溶解——小膿腫——大膿腫,周圍組織充血,出血,水腫及中性白細胞浸潤。
9.腎病概念: 是指腎小管發(fā)生變性、壞死而無炎癥變化的疾病。
二、原因與機制:
原因有:外源性毒物:氯仿、四氯化碳、重金屬、毒鼠藥,櫟樹葉等;
內源性毒物:不如外源性毒物明顯,多伴發(fā)其它疾病傳染病、蜂窩織炎。
三 類型及病理變化:
(一) 急性腎病(壞死性腎病) 多見于急性傳染病和中毒病。
眼觀:腎腫大,柔軟,呈灰白色或灰黃色,切面結構渾濁不清,有淡黃色與髓放線平行的條紋。
鏡下:腎小管上皮明顯變性,壞死,崩解,脫落。間質充血,有少量中性白細胞和單核細胞浸潤或無炎性反應。
(二) 慢性腎病(淀粉樣腎病) 多見于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
眼觀:腎腫大,質地堅硬,色澤灰白,切面呈灰黃色半透明的臘樣或油脂狀。
鏡下:腎小球毛細血管輸入小動脈、小葉間動脈及腎小管基底膜上有大量的淀粉樣物沉著。有時腎小球內充滿同質團塊,所屬腎小管上皮變性,壞死——結締組織增生——繼發(fā)皺縮腎(淀粉樣的皺縮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