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jié) 梗死(infarction)
一、梗死:局部器官、組織由于血流中斷所發(fā)生的一種缺血性壞死。(動脈血流突然中斷,側枝循環(huán)又不能及時建立,而造成局部組織的缺血性壞死稱為梗死。)
二、原因:
1、血栓形成,是最常見的原因。
2、血管受壓(閉塞):多見于腸套疊、腸疝,靜脈和動脈先后受壓造成梗死。
3、動脈栓塞:常見于血栓形成和栓塞,致動脈阻塞。
4、動脈痙攣:如:冠狀動脈強烈而持續(xù)的痙攣,致心肌梗死。
三、梗死形成的條件:
1、供血血管的類型
2、局部組織對缺血的敏感程度
四、梗死的病變和類型(列表如下):
|
貧血性梗死 |
出血性梗死 |
顏色 |
灰白色、質地堅實(白色梗死) |
紅色、柔軟(紅色梗死) |
部位 |
心、腎、脾、腦 |
肺、腸 |
梗死灶的形狀 |
地圖狀(心)錐體狀(腎、脾) |
扇面(肺)節(jié)段性(腸) |
分界 |
分界清、充血出血帶 |
不清楚 |
1、貧血性梗死:
(1)通常發(fā)生在質地比較致密的實質性器官。
(2)當梗死灶形成時,從鄰近側枝血管進入壞死組織的血量很少。
(3)因組織質地致密,小靜脈發(fā)生反射性痙攣,將血液擠出。
(4)壞死組織引起的炎癥反應,炎性充血出血帶。
(5)后期,邊緣有肉芽組織和瘢痕組織形成
2、出血性梗死:
(1)主要見于在不同器官、表現不同(顏色、形狀)。
(2)器官有豐富的吻合支。
(3)長期慢性淤血,結締組織增生,硬化,局部不能形成有效的循環(huán),局部組織壞死。
五、梗死的特點:
1、梗死發(fā)生在不同的器官,表現不同。
2、大多數器官梗死都屬于凝固性壞死,而腦梗死屬于液化性壞死。
3、梗死的形態(tài)變化呈現一種動態(tài)的演變過程。
六、梗死對機體的影響和結局
(一)梗死對機體的影響
取決于發(fā)生梗死的器官、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以及有無細菌感染等因素
(二)梗死的結局
梗死灶形成時引起病灶周圍炎反應24-48小時后肉芽組織逐步取代疤痕組織形成
例題:
1、引起肺褐色硬化的最常見疾病是【A】
A、二尖瓣狹窄
B、肺動脈瓣狹窄
C、三尖瓣狹窄
D、主動脈瓣閉鎖不全
E、肺動脈栓塞
2、有關肝淤血時,下列哪一項是不正確的【E】
A、中央靜脈擴張
B、肝細胞萎縮
C、肝細胞脂肪變性
D、肝血竇擴張
E、小葉間靜脈擴張、肝血竇狹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