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jié) Ⅱ型:抗體介導的細胞毒反應
由IgG或IgM類抗體與細胞表面抗原結合,在補體、吞噬細胞及NK細胞等參與下,造成的以細胞裂解死亡為主的病理損傷。
一、 機制:
(一) 抗原
1、 細胞固有抗原:(1)同種異型抗原,如ABO血型抗原、Rh抗原。(2)HLA抗原(3)血小板(4)異嗜性抗原
2、 吸附在細胞上的外來抗原或半抗原
3、 抗原分子模擬:某些病原微生物與宿主細胞蛋白由相似的抗原決定族,如鏈球菌的多種蛋白與人的申小球基底膜和心肌瓣膜之間,其他物種來源的熱休克蛋白與人類的HSP之間。
(二) 抗體
介導Ⅱ型超敏反應的抗體主要是IgG(IgG1 IgG2或IgG3)和IgM,少數為IgA。抗體與靶細胞膜上的抗原或半抗原特異性結合后,抗體本身不損傷細胞,必需借助補體、吞噬細胞及NK細胞方能裂解破壞細胞。
按其所針對的抗原,可分為自身抗體、抗同種異型抗體及抗藥物抗體。
(三) 損傷細胞機制
抗體與細胞膜上的相應抗原結合后,可通過下述三條途徑殺傷靶細胞:
(1) 固定并激活補體的傳統途徑(CDC): Ig 的CH2 和IgM的 CH3均有C1p補體結合位點?贵w與靶細胞表面抗原結合后,可激活補體的傳統途徑,在靶細胞膜表面形成膜攻擊復合體,于靶細胞表面打空、穿洞,致靶細胞低滲狀態(tài),細胞腫脹,最后細胞破裂死亡。此外在補體活化過程中的裂解產物,如C3a、C5a,可吸引中性粒細胞到反應局部,溶酶體酶等,進一步溶解靶細胞。
(2) 促進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調節(jié)作用) IgG抗體Fab與靶細胞上的抗原結合后,Fc段可與吞噬細胞膜上的Fc受體結合;補體激活產生的C3b片段的N端與靶細胞結合,而C端與吞噬細胞表面的C3b受體結合.這樣以Fc段和C3b為橋梁,使游離抗原與吞噬細胞緊密連接在一起,同時吞噬細胞通過配體受體結合,極大提高其非特異性的吞噬活性,最終吞噬靶細胞。
(3) ADCC作用 NK細胞、單一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上的FcγR 與膜抗原體復合物上的IgG Fc段結合,通過ADCC作用殺死靶細胞。
二、Ⅱ型超敏反應的常見疾病
(一) 抗同種異型抗體介導的細胞毒反應
1、 輸血反應:多為針對紅細胞膜抗原引起的溶血反應。
(1) ABO血型系統:
(2) Rh血型系統
(3) 新生兒白細胞缺乏癥與新生兒血小板減少癥:
(二) 抗藥物抗體介導的細胞毒反應
1、 藥物性的溶血反應:
(1) 半抗原粘附型:如青霉素的溶血反應
(2) 免疫復合物吸附型:奎尼丁
(3) 補體轉運型:
(4) 自身免疫損傷型:甲基多巴、吲哚美辛
(三) 自身抗體介導的細胞毒反應
1.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
2. 自身免疫性白細胞缺乏癥
3. 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