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examw.com/index/logo.png)
心理測量的性質與功能
第一節(jié) 心理測量的性質
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和教育測量學家麥柯爾在幾十年前曾先后提出“凡客觀存在的事物都有其數量”,“凡有數量的東西都可以測量”。對物理現象的測量由來已久,其可能性已為世人所公認。對心理現象測量的可能性,直到現在尚受到一些人的懷疑。
隨著科學的發(fā)展,技術的進步,人們不但對物體的長度,重量,溫度以及時間,空間,運動等物理特性做出了越來越精確的測量,而且不斷地嘗試著對人的感知,記憶,思維、想象、注意、情緒以及能力,氣質、性格等心理特性進行測量,并摸索出了一些方法,加深了對人類心理現象的了解,促進了心理學理論的發(fā)展。
唯心主義者把人的心理歸結為靈魂的活動。靈魂,自然是神秘不可測的。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心理是腦的機能,是客觀現實的反映。人的心里既是主觀的,又是客觀的。其客觀性不但表現在心理的產生具有客觀的物質基礎(外界刺激和腦的生理過程),還表現在心理要通過各種活動或行為表現出來。心理的客觀性,存在性決定了心理的可知性、可測性。譬如我們平時說的“怕” 這種心理現象,雖不是物質實體,但也是—種客觀存在,伴隨有一系列生理變化,并能用儀器測量出來。從脈博,呼吸、心跳,血壓,皮膚電及外顯行為的改變,便可以推測其“怕”的程度。當然,由于心理現象本身十分復雜,目前的測量方法尚未完善,心理測量無論就其可靠性和準確性都遠不如物理測量。但測得不—準不等于不能測,現在不能測不等于將來不能測。不承認心理現象的可測性,是唯心主義的不可知論。
一、什么是測量
(一)測量的定義
簡單地說,測量就是根據一定的法則用數字對事物加以確定。
所謂“一定的法則”,指的是在測量時所采用的規(guī)則或方法。例如,用秤測物體的重量,依據的是杠桿原理,用溫度計測物體的溫度,依據的是熱脹冷縮規(guī)律,用尺子測物體的長度,是把尺子的零點對準物體的一端,看物體的另一端所對著的刻度,測量人的智力,是根據智力理論編制測驗,看被試者在測驗上的得分,如此等等。使用好的法則,可以得到準確的測量效果,使用壞的法則,則會得到不準確的測量效果。許多事物易于測量,因其使用的法則易于確立和遵守,心理現象難以測量,是因為我們很難設計清晰而良好的法則。隨著人類認識的發(fā)展,測量法則不斷完善,測量也就越來越真確。
所謂“事物”,指的是我們所感興趣的東西,說得更明確些,是引起我們興趣的事物的屬性或特征。測量就是確定這些屬性或特征的差異。人與人的差別不只表現在有高有矮,有強有弱,有人跑得快、有人跳得高等身體外貌和體力特點上,也表現在較為抽象的心理能力和人格特點方面。例如有人活潑好動,有人沉靜安詳,有人勇敢豪放,有人謙遜細心,有人過目不忘,有人思維敏捷,有人精于數理工程,有人擅長文學藝術等等。所有這些特性都是心理測量的對象。
所謂“數字”,是個比數值意義更廣泛的概念,可以表示數量,也可以不表示數量。一般說來,用數字對事物加以確定,就是確定出一個事物或事物的某一屬性的量。但有時也可把數字當作一種事物的符號,而不反映事物的量,如“1班、2班、3班……”等。通常人們說的測量,指的是前一種情況, 即根據特定的法則,采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給事物確定出一種數量化的價值。
(二)測量的要素
1.參照點
要確定事物的量,必須有一個計算的起點,這個起點叫參照點。參照點不同,測量的結果便無法相互比較。參照點有兩種:一種是絕對的零點,如測量輕重、長短,都以零點為參照點,即以“恰恰沒有一點重量”、“恰恰沒有一點長度”為計算的起點。另一種人定的參照點,如以海平面為測量陸地高度的起點,以冰點為測量溫度的起點,這些都是人定的參照點。
理想的參照點是絕對零點。心理測量中所用的參照點都是人定的,此種參照點有一個極大的限制,就是從該點起計算的數值不能以“倍數”的方式解釋。如甲的智商為100,乙的智商為50,不能說甲的智力是乙的二倍,因為沒有零智力。這個道理雖然簡單,但往往為人們所忽略,因而常常對測驗分數做出不恰當的解釋。
測量長度以米、厘米等為單位,測量重量以公斤、克等為單位,測量時間以分、秒等為單位。沒有單位,數量的多少、大小便無法表示。
好的單位須符合兩個條件,一為有確定意義,即同一單位在大家看來意義相同,不允許有不同的解釋。二為有相等的價值,即第一單位與第二單位間的距離等于第二單位與第三單位間的距離。上述測量長度、重量與時間所的單位符合這兩個條件,而心理和教育測量所用的單位則不等值。如智齡是年齡作為智力的單位,因為智力發(fā)展的速度先快后,4歲與5歲之間的差別,明顯大于14歲與15歲之間的差別。
(三)測量的量表
要測量某個事物,必須先有一個定有單位和參照點的連續(xù)體,將要測的每個事物放在這個連續(xù)體的適當位置上,看他們距參照點的遠近,便會得到一個測量值.這種連續(xù)體就叫量表。
由于制定量表的單位和參照點的種類不同,量表的種類也不同,根據測量的精確程度,其蒂文斯(S。S.Sfepens)將測量從低級到高級有分成四種水平,高級量表除包括低級量表的條件假設和功能外,還有本身的特點。
1.命名量表
這是測量水平最低的一種,只是用數字來代表事物或把事物歸類。因為這里的數字沒有數量化的關系,所以也有人認為它不能算是測量。這種量表又可分為兩種,
(1)代號——用數字來代表個別事物,如學生和運動員的編號等。
(2)類別——用數字來代表具有某一屬性的事物的全體,即把某些事物確定到不同性質的類別里,如用1代表男,用2代表女,或用不同數字代表不同職業(yè)等。
在命名量表中,數字只用來作標記和分類,而不能作數量化分析,既不能說A>B>C,也不能做加,減,乘,除的運算。它所適用的統(tǒng)計有次數、眾數、百分比、偶發(fā)事物相關(如四分相關,相關)以及x2考驗等。
2.二次序量表
它比命名量表水平高,不但指明類別的大小或含有某種屬性的多少,如學生的考試名次、工資級別、能力等級、對某事物時喜愛程度等等。這里的數字包含有數量關系,代表符號是“>”, 如A>B>C等,主要用于分等(當然也包含了分類)。
在次序量表中,既無相等單位,又無絕對零點,數字僅表示等級。并不表示某種屬性的真正量或絕對值。它所適用的統(tǒng)計有中位數,百分位數、斯皮爾蔓等級相關系數和肯德爾和諧系數等,但不能做加、減、乘、除運算。
3.等距量表
它比次序量表又進一步,不但有大小關系,而且一定數量的差異在整個量表的所有部分都是相等的,也就是具有相等的單位,其數值可相互做加、減運算,但沒有絕對的零點,因此不能做乘除運算。典型例子是溫度計,10℃與15℃的差別,同15℃與20℃的差別是一樣的,我們可以說某物溫度比另一物高多少,但不能說某物溫度是另一物的多少倍,因為它的零點是人定的,0℃并不意味著沒有溫度。
等距量表的數值加或減一個常數或用一個常數乘或除,不會破壞原來數據之間的關系,因此一個量表上的數值可以轉換為另一個具有不同單位的量表上的數值,而且?guī)讉不同單位的測值可以轉換到一個通用量表上以便于比較。如攝氏10度可以轉換華氏50度。用此種量表獲得的數值可計算平均數、標準差、積差相關、階層相關,并作T和F檢驗。
4.比率量表
是最高水平的量表,既有相等單位又有絕對零點。此種量表在物理測量中容易見到,長度、重量、時間等都是。所得的數值可做加,減,乘、除運算。如體重:甲80公斤,乙40公斤,我們既可以說甲的體重比乙多40公斤,也可以說甲的體重是乙的2倍。
比率量表所適用的統(tǒng)計除上述幾種外,還可以計算幾何均數及變異系數等。
由于大多數心理特征難以找到有意義的零點,所以本書不討論用比率量表進行的測量。
二、什么是心理測量
所謂心理測量,就是根據一定的法則用數字對人的行為加以確定。即依據一定的心理學理論,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給人的行為確定出一種數量化的價值。
本書中所討論的心理數量,是以測驗作為工具的測量,而不是用實驗,觀察等方法對心理現象的測量。
(一) 測驗的定義
“測驗”一詞雖為大家所熟悉,但要給測驗下一個嚴格的定義卻并不容易。目前,關于測驗有許多定義,筆者較為贊成美國心理與教育測量學家布朗(F?G?Brown)的說法:測驗是 “測量一個行為樣本的系統(tǒng)程序”。通俗地說,心理測驗就是通過觀察人的少數有代表性的行為,對于貫穿在人的全部行為活動中的心理特點作出推論和數量化分析一種科學手段。
首先,測驗測量的是人的行為,嚴格地講,只是測量了做測驗的行為,也就是一個人對測驗題目所進行的反應。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測驗即引起某種行為的工具。
其次,一個測驗不可能包含所要測量的行為領域的所有可能的題目,它所包含的只是全部可能題目的一個樣本。當然,也有例外的情況;例如對幼兒施測一個10以內數字的加法測驗,就可以包括兩個一位數字加法的全部各種組合。但這種情況是極少的,由于測驗只是測量一個行為樣本,因此測驗題目的取樣必須有代表性,而且在用同一領域的另一個等值的樣本時,應該得到同樣的分數。
第三,在編制、施測、評分和解釋方面依據一套系統(tǒng)的程序。這種按照嚴格的科學程序去編制和使用的測驗稱之為標準化測驗。標準化有三點好處,一是可以減少無關因素測驗目的的影響,使測量準確、客觀。二是有統(tǒng)一標準,便于對不同人的測驗成績進行比較和交流。三是同一份測驗可用于許多人并可反復使用,較為經濟。
我們平時說的考試也是用來測量人的某種行為,藉以判定個別差異的工具,它們與測驗的主要差別在于沒有標準化,或標準化程度較低。通常只憑教師各自經驗出題施測和評分,對分數的解釋也帶有主觀隨意性。而測驗不但要通過統(tǒng)計分析等科學程序編制出符合測驗目的的題目,并有嚴格的實施程序與計分方法,而且要有關于測驗的信度、效度以及如何解釋分數的說明。
(二)心理測量屬于哪一種水平的測量
一個標準化測驗除了有一系列測題外,還有一個或幾個標定得很好的量表,每個量表是一組符號或一組數量,用來描寫所測量的特性的擁有程度。這些量表是屬于哪一級水平呢?
一般說來,心理測量是在次序量表上進行的。因為對于人的智力、性格、興趣、態(tài)度等來說,絕對零點是難以確定的。有人從智力發(fā)展曲線推定出智力的、絕對零點是在出生前三個月,亦即受孕后六個月,這個時期恰恰相當于胎兒開始活動,中樞神經系統(tǒng)開始控制肌肉運動這樣一個成熟的時期。但此說尚未得到普遍承認。即便在某一學科的考試中得了零分,也不能認為被試在此學科方面的知識和能力為零。而且,在心理測量中,相等單位是很難獲得的,例如,假定一個測驗包含50個個難度不同的題目,每題1分,我們能否說10分和15分的差別與45分和50分的差別相等?表面看來,都是5分之差,似乎是相等的,但仔細考慮一下就會發(fā)現,45—50之差比10—15之差要大些,因為從45分提高到50分,要求再答對5個較難的題目,而從10分提高到1—5分卻只要求再做對5個相對容易的題目。所以此量表實際上并沒有相等間隔或單位。
雖然心理現象適合在次序量表上進行測量,但大多數心理學家喜歡把測驗成績表現在等距量表上。盡管目前在心理測驗中還無法直接制定出等距量表,但可以采用統(tǒng)計方法把測驗分數轉換到一個有相等單位的量表上,最通常的轉換方法是轉換成標準分數。即把次序量表轉變成以標準差為單位的等距量表。
(三)心理測量的性質
把心理測量同物理測量等量齊觀,是導致人們對心理測驗產生種種誤解的原因。心理測量與物理測量有同也有異,總的看來,心理現象比物理現象更復雜,更難以測量。
1.心理測量的間接性
科學發(fā)展到今天,我們還無法直接測量人的心理,只能測量人的外顯行為,也就是說,我們只能通過一個人對測驗題目的反應來推論出他的心理特質。
所謂特質是描述一組內部相關或內在聯系的行為時所使用的術語,是在遺傳與環(huán)境影響下,個人對刺激作反應的一種內在傾向。例如,一個人喜歡閱讀機械雜志,喜歡觀看各種機器運轉,熱心為別人修理鐘表、自行車,由此我們便可推論此人具有機械興趣的特質?梢,特質乃是個體特有的(與他人不同)、穩(wěn)定的(表現于多種情況)、可辨別的(可與其他特征分開)特征。但它又是一個抽象的產物,一個構想,而不是一個被直接測量到的有實體的個人特點。由于特質是從行為模式中推論出來的,所以心理測量永遠是間接的。對這種間接測量有人持懷疑態(tài)度,認為所測量的不是所要要測的東西。實際上,這種間接測量的方法不僅在心理測量中采用,在生理學上,巴甫洛夫用狗的唾夜分泌推測大腦的高級神經活動,也是一種間接的測量。人的心理活動與行為具有因果關系,由“果”推測“因”,這是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2.心理測量的相對性
在對人的行為做比較時,沒有絕對的標準,亦即沒有絕對零點,我們有的只是一個連續(xù)的行為序列;所謂測量就是看每個人處在這個序列的什么位置上,由此測得一個人智力的高低興趣的大小等,都是與所在團體的大多數人的行為或某種人為確定的標準相比較而言的。
3.心理測量的客觀性
客觀性是對一切測量的基本要求。在心理測量中要控制的變量比物理測量多得多,要做到客觀頗不容易。
測驗的客觀性實際上就是測驗的標準化問題;量具必須標準化,這是對一切測量的共同要求。經過長期的努力探索,測驗的標準化即客觀性已經有了很大改進。
首先,測驗用的題目或作業(yè)、施測說明、施測者的言語態(tài)度及施測時的物理環(huán)境等,均經過標準化,測驗的刺激是客觀的。特別是對測驗項目的選擇不是隨意的,而是在預測基礎上,通過統(tǒng)計分析(難度、區(qū)分度等)確定的。
其次,評分計分的原則和手續(xù)經過了標準化,對反應的量化是客觀的。評分方面的客觀性測驗種類和題目類型而異。一般說來,投射測驗的客觀性差些,而選擇題的客觀性較好,因此后者有時又叫客觀測驗。
最后,分數的轉換和解釋經過了標準化,對結果的推論是客觀的。測驗常模是通過對總體的代表性樣本的預測確定的,測驗的信度和效度也在一定程度上經過實踐的檢驗,依據這些資料所做出的推論,自然較為可靠和客觀。
心理測驗的客觀性雖然尚需進一步提高,但它畢竟是測量人的心理特性的較為客觀、較為科學的方法,目前,還沒有更有效、更實用的方法能夠取代它。
初級會計職稱中級會計職稱經濟師注冊會計師證券從業(yè)銀行從業(yè)會計實操統(tǒng)計師審計師高級會計師基金從業(yè)資格稅務師資產評估師國際內審師ACCA/CAT價格鑒證師統(tǒng)計資格從業(yè)
一級建造師二級建造師消防工程師造價工程師土建職稱房地產經紀人公路檢測工程師建筑八大員注冊建筑師二級造價師監(jiān)理工程師咨詢工程師房地產估價師 城鄉(xiāng)規(guī)劃師結構工程師巖土工程師安全工程師設備監(jiān)理師環(huán)境影響評價土地登記代理公路造價師公路監(jiān)理師化工工程師暖通工程師給排水工程師計量工程師
執(zhí)業(yè)藥師執(zhí)業(yè)醫(yī)師衛(wèi)生資格考試衛(wèi)生高級職稱護士資格證初級護師主管護師住院醫(yī)師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臨床助理醫(yī)師中醫(yī)執(zhí)業(yè)醫(yī)師中醫(yī)助理醫(yī)師中西醫(yī)醫(yī)師中西醫(yī)助理口腔執(zhí)業(yè)醫(yī)師口腔助理醫(yī)師公共衛(wèi)生醫(yī)師公衛(wèi)助理醫(yī)師實踐技能內科主治醫(yī)師外科主治醫(yī)師中醫(yī)內科主治兒科主治醫(yī)師婦產科醫(yī)師西藥士/師中藥士/師臨床檢驗技師臨床醫(yī)學理論中醫(yī)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