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俳烁实业有限公司

各地資訊
當前位置:中華考試網(wǎng) >> 教師招聘考試 >> 學科知識 >> 語文 >> 教師招聘考試語文備考考點: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及其應(yīng)用

教師招聘考試語文備考考點: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及其應(yīng)用

中華考試網(wǎng)  2018-12-12  【
 考點·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及其應(yīng)用

  1.考情分析

  【考查重點】語文教學基礎(chǔ)知識與教學能力,義務(wù)教育階段課程標準及教學設(shè)計、案例分析

  【基本題型】單選、分析

  【備考建議】厘清文學發(fā)展脈絡(luò),熟記各個階段的代表作家及作品和特色

  2.知識積累

  (1)語文課程的性質(zhì)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wù)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yīng)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yōu)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yǎng),促進自身精神成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2)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

 、偃嫣岣邔W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谡_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鄯e極倡導(dǎo)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芘ㄔO(shè)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3)課程目標

  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設(shè)計。三者相互滲透,融為一體。目標的設(shè)計著眼于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

  (4)教學方法

  (5)語文課程評價的基本原則

  ①評價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

 、谠u價應(yīng)以課程目標為基準,面向全體學生。

  ③評價要充分發(fā)揮診斷、激勵和發(fā)展的功能。

 、芴岢u價主體多元化。

  ⑤評價應(yīng)注意必修課和選修課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⑥評價應(yīng)根據(jù)不同的情況綜合采用不同的方式。

  (6)案例分析——教學評析

  ①評析要點

  a.教學目標;b.教學片斷(教學理念、教學方法);c.導(dǎo)入設(shè)計;d.作業(yè)設(shè)置。

 、谧⒁馐马

  a.從正反面進行評析:一般來說,正面的多于反面的;b.“是否體現(xiàn)課程特點及課標理念”進行評析;

  c.要抓住關(guān)鍵字眼評析;d.分點作答、多點作答;e.根據(jù)分值,確定答題的量。

  ③答題思路

  a.審題思路:審題干,明考點;讀材料,劃句子;析句子,找理論。

  b.答題步驟:破題,就題答題;分析,有理有據(jù);評價,收束總結(jié)。

  (7)教學設(shè)計

 、俳虒W目標的確定與表述

  語文教學目標確立的原則:語文教學目標設(shè)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的原則;教師主導(dǎo)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原則;語文教學內(nèi)部各要素和諧發(fā)展、促進的原則;知識教學與培養(yǎng)能力、發(fā)展智力相結(jié)合的原則。語文教學目標的表述:通常情況下,語文教學目標陳述的基本要素有五個:行為主體、行為動詞、行為條件、行為對象和行為標準。

  ②教學重難點的把握

  地位作用分析法;課題分析法;例題分析法;學情分析法。

  ③教學過程的設(shè)計

  a.導(dǎo)入:直接導(dǎo)入;情境導(dǎo)入;故事導(dǎo)入;懸念導(dǎo)入;質(zhì)疑導(dǎo)入;審題導(dǎo)入;介紹作者導(dǎo)入;以舊引新法。

  b.結(jié)束語:總結(jié)式;爭鳴式;拓展式;閱讀式;活動式;作業(yè)式;評價式。

  c.課堂教學提問:圍繞教學目標,突出重難點;針對實際,難易適度;順序得當,發(fā)展思維能力;結(jié)構(gòu)恰當,層次分明;根據(jù)要求,設(shè)計不同類型的提問。

  d.課堂作業(yè)的設(shè)計:與生活實際相結(jié)合;有層次性;有啟發(fā)性;形式多樣化。

  3.題型示例

  (1)下列對“積極倡導(dǎo)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基本理念理解有誤的(  )。

  A.與傳統(tǒng)學習方式相比,探究學習更加注重問題的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

  B.積極倡導(dǎo)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并不意味著要徹底拋棄講授法。

  C.學生是學習認識活動的主人,是學習的主體,讓學生自己提問題、解決問題。

  D.自主學習首先要求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目的,不是盲目地學習,發(fā)展各種思考策略和學習策略,在解決問題中學習。

  (1)【答案】C。

  (2)為下面文章設(shè)計一則教案

  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參考答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擴充文言詞匯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過程與方法】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把握古人運用具體事例、正反對比或比喻說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觀點。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張,領(lǐng)會文章的思想內(nèi)涵。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文意,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內(nèi)涵,辨析“失其本心”與“舍生取義”的關(guān)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講授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簡介孟子,導(dǎo)入新課

  作者情況介紹,由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查找的資料來完成,教師選出具有代表性的課件,向大家展示。

  孟子(約前 372—前 289),名軻,鄒(今山東鄒縣)人。是孔子之后戰(zhàn)國中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說惠王,不能用;乃見齊宣王,為客卿。宣王對他很客氣,可是也始終不用。于是孟子歸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門人萬章、公孫丑等記其言行,為《孟子》七篇!睹献印返乃枷牒诵氖恰叭省薄傲x”,是孔子思想的發(fā)展。其散文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富于鼓動性;善于運用譬喻來陳說事理,辨認是非,既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又增強了說服力!遏~我所欲也》一文就較好地體現(xiàn)了這些特點。

  (二)初讀課文,把握關(guān)鍵詞句,疏通文意

  1.請一位同學誦讀全文,其他同學認真聽。在聆聽的過程中注意發(fā)現(xiàn)讀音、句讀的差錯,標記出來以便糾正。估計要正音、正句讀的如下:

  (1)正音(下面這些注音系課文注釋以外的正音):

 、俨粸槠埖靡(讀 wéi,動詞,做,干)

  ②所惡(瀆 wù,動詞,厭惡)

 、蹫閷m室之美(讀 wèi,介詞,為了)

  (2)正句讀:

 、偎/有甚于生者

 、谌缡/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凼/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

 、茑l(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菔/亦不可以已乎

  (3)全體同學朗讀課文一遍。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結(jié)合注解初步感知課文,標記出有障礙的字、詞、句。

  (1)虛詞:所、使、如、則、而、弗、于、為、之、非、獨。

  (2)實詞:欲、茍、喪、蹴、屑、加、已、謂。

  (3)句式:有……者,有所……何不……,所……者,亦不……乎。

  (4)難句點撥。

 、儆墒莿t生而有不用也。

  譯:采用某種手段就能生存,可是有些人卻不采用它。

  ②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

  譯:采用某種手段就可以避免患難,可是有的人也不采用。

 、凼枪仕猩跤谏,所惡有甚于死者。

  譯:由此可見,人們所向望的東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義”),人們所厭惡的東西,有比死更厲害的(“不義”)。

  3.學生口頭翻譯全文,教師巡視答疑。

  (三)再讀課文,分析討論文章思路

  1.學生朗讀課文,思考:

  (1)本文的論點是什么?怎樣提出來的?為什么不直接提出來?

  明確:論點是:“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這個論點是 由“魚”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來的。先設(shè)比喻而后提出論點,這是因為“魚”與“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邏輯。由此及彼,由淺入深,引出“生”與“義”的論題來,自然明曉。

  (2)文章是怎樣圍繞論點逐層論述的?

  明確:提出“生與義不可得兼,則舍生取義”的論點后,首先從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義”,是因為人皆有“欲生不為茍得,惡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從反面說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惡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來;可是事實上,“義”超過了“生”,所以人能夠不貪生,不避死。這種羞惡之心,人人皆有,賢者更能保存而不喪失。接著舉例說明,人即使在饑餓時仍有羞惡之心,自古以來就有寧死不食“嗟來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一轉(zhuǎn),“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現(xiàn)在“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又是為了什么呢?難道是“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先前為了“義”可以“舍生”,現(xiàn)在卻為了高官厚祿和物質(zhì)享受就舍掉了“義”,這種行為不是應(yīng)該停止嗎?總之,這段文章是說,能做到“舍生取義”是人有羞惡之心;如果不顧羞恥,不辨禮義而受“萬鐘”則失掉了“本心”,這種行為是應(yīng)該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這一勸勉上。

  (四)這篇文章主要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

  明確:運用了比喻、對比、排比等。

  比喻。 舍魚而取熊掌”是一個巧妙而貼切的比喻,它恰當?shù)卣f明了在人們所喜愛的兩件事物不能同時兼得的情況下,就必須擇優(yōu)而取!耙缓勈常欢垢币彩潜扔,說明飲食對饑餓者雖然重要,但不合乎禮義也寧死不食,從而證明了“義”重于“生”,突出了主題。對比。生和義比,義比生更可貴;死與不義比,不義比死更可惡。又用假設(shè)方式與事實作對比,贊揚了舍生取義的人。最后用“不食嗟來之食”與“不辨禮義而受萬鐘”作對比,贊揚了舍生取義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貪圖榮華富貴而不顧禮義廉恥的權(quán)貴們。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層深入分析,又能增強文章的氣勢和論辯力量。

  (五)引導(dǎo)學生討論本文的論證方法。

  明確:

  1.用類比論證法提出論點。文章一開頭,就提出“魚”和“熊掌”都是好吃的東西,但如果兩樣不能同時得到,那就舍魚而取熊掌。接著,提出“生”和“義”兩樣都很貴重。

  2.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顯出兩類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則失去本心。第一部分中用假設(shè)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兩種不同的態(tài)度作對比,然后得出結(jié)論,使讀者心悅誠服。

  (六)討論:《魚我所欲也》一文在思想內(nèi)容上有何進步性、局限性?

  《魚我所欲也》的論點是“舍生取義”。孟子認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義更重要,就會做出各種不義的壞事來。他表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貪圖享受、為利忘義的人。這種思想顯然有它的進步性。當然,孟子在文中闡發(fā)了唯心主義的性善說,說什么羞惡之心人皆有之,這是不合事實的。此類糟粕,應(yīng)予剔除。

  (七)布置作業(yè)

  背誦全文。

  五、板書

  魚,我所欲也生我所欲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義義

  六、教學反思

  本次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都在教學過程中得到了解決,做到了以讀促誦、以讀促悟、以讀促辯的目的,但是課堂的整體氛圍還不夠積極主動,未發(fā)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性地位,課堂過于沉悶,不利于激發(fā)學生思維的,在以后的教學中可以采取更為積極靈活的教學方式或形式。

糾錯評論責編:jianghongying
相關(guān)推薦
熱點推薦»
平遥县| 汝州市| 汾西县| 布拖县| 皮山县| 阿城市| 扎赉特旗| 公主岭市| 海阳市| 永济市| 威远县| 漳州市| 拉孜县| 通河县| 犍为县| 铁岭县| 罗甸县| 太仓市| 乌恰县| 奉新县| 古丈县| 安龙县| 花莲市| 梨树县| 宁化县| 北流市| 祁连县| 宾川县| 彝良县| 同德县| 汶川县| 阳西县| 泰和县| 虹口区| 桃园县| 惠水县| 宿州市| 通州区| 玉林市| 闻喜县| 蕉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