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洛認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種,它們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層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在人的需要層次中,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自我實現作為一種最高級的需要,包括認知、審美和創(chuàng)造的需要。
(3)成就動機理論
成就動機是個體努力克服障礙、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決某一問題的愿望或趨勢。
成就動機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把個體的成就動機分成兩類:一類是力求成功的動機;另一類是避免失敗的動機。
(4)成敗歸因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維納把歸因分為三個維度: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穩(wěn)定性歸因和非穩(wěn)定性歸因;可控制歸因和不可控制歸因。又把人們活動成敗的原因即行為責任主要歸結為六個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務難易、運氣(機遇)好壞、身心狀態(tài)、外界環(huán)境等。
(5)自我效能感理論
自我效能感指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從事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
班杜拉在他的動機理論中指出,人的行為受行為的結果因素與先行因素的影響。行為的結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說的強化,并把強化分為三種:一是直接強化;二是替代性強化;三是自我強化。
影響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個體自身行為的成敗經驗。
5.學習動機的培養(yǎng)
(1)利用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的互動關系培養(yǎng)學習動機
(2)利用直接發(fā)生途徑和間接轉化途徑培養(yǎng)學習動機
6.學習動機的激發(fā)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實施啟發(fā)式教學
(2)根據作業(yè)難度,恰當控制動機水平
中等程度的動機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學習效果的提高。
(3)充分利用反饋信息,妥善進行獎懲
心理學研究表明,表揚與獎勵比批評與指責能更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因為前者能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
(4)正確指導結果歸因,促使學生繼續(xù)努力
在學生完成某一學習任務后,教師應指導學生進行成敗歸因。一方面,要引導學生找出成功或失敗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師也應根據每個學生過去一貫的成績的優(yōu)劣差異,從有利于今后學習的角度進行歸因。一般而言,歸因于主觀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
重點難點提示
重點:學習動機的含義、類型、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維納成敗歸因理論、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論以及學習動機的培養(yǎng)與激發(fā)。
難點:維納成敗歸因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