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度單位——米的定義米是長度的SI基本單位名稱,其國際符號為“m”。
自法國人建立米制至今,米定義經(jīng)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米的最初定義為“地球子午線長的四千萬分之一”。
第二階段,1889年,第一屆國際計量大會決定將復制的30支新米原器中最接近“檔案局米”的一支(NO.6)定為國際米原器,并保存在國際計量局,當時給出米的定義是:“0℃時,巴黎國際計量局的截面為X形的鉑銥合金尺兩端刻線記號間的距離”。
第三階段,1960年,第十一屆國際計量大會給米下了第三次定義:“米等于氪86原子2p10和5d5能級間躍遷所對應的輻射在真空中的1650763.73個波長的長度”。
第四階段,l983年,第十七屆國際計量大會給出最新的米定義,為“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的時間間隔內(nèi)所經(jīng)路徑的長度”。因為光速在真空中是永遠不變的,因而基準米就更加精確了。
經(jīng)過了一百多年,米的定義由宏觀自然基準到實物基準,然后又發(fā)展到微觀自然基準,并且正在繼續(xù)向不確定度更小的微觀自然基準方向發(fā)展
計量單位的概念計量單位是“為定量表示同種量的大小而約定地定義和采用的特定量”。
計量單位的定義,特別是基本單位的定義,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可能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fā)展而重新定義,體現(xiàn)當代計量學的水平。計量單位定義的更改不等于單位量值的變化,而是要在保持量值一致的前提下,提高其實現(xiàn)的準確度
量值的表達 量值應該正確表達,如18℃~20℃或(18~20)℃、180V~240V或(180~240)V,但不能表示為18~20℃;180~240V ,因為18和180是數(shù)字,不能與量值等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