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數(shù)效用論采用的是(邊際效用)分析法,序數(shù)效用論采用的是(無差異曲線)分析法。
2.財政政策的主要內(nèi)容包括(政府支出 )和(稅收)。
1.需求的變動引起均衡價格(同)方向變動,均衡數(shù)量(同)方向變動。
2.需求缺乏彈性是指需求量變動的比率(小于)價格變動的比率。
3.消費者愿意對某種物品所支付的價格與他實際支付的價格的差額稱為(消費者剩余)。
4.如果商品價格不變而消費者的收入增加,則消費可能線向(右)平行移動。
5.在經(jīng)濟分析中,利潤最大化的原則是(MR=MC)。
6.在短期,管理人員的工資屬于(固定成本)本,生產(chǎn)工人的工資屬于(可變成本)成本。
7.市場集中程度指大企業(yè)在市場上的控制程度,用(市場占有額)來表示。
8.在完全競爭市場上,平均收益(等于)邊際收益。
9.擁有信息多的一方以自己的信息優(yōu)勢來侵犯擁有信息少的一方的利益,實現(xiàn)自己利益的可能性被稱為(道德危險)。
10.公共物品是由集體消費的物品,它的兩個特征是:(消費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
11.GDP-折舊=(NDP)。
12.需求管理包括(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兩個內(nèi)容。
13.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項目分(經(jīng)常項目)、(資本項目)、(官方儲備項目) 。
14.外在均衡是指(國際收支平衡)。
1.需求定理表明:(C.計算機的價格下降會引起其需求量增加)
2.無差異曲線的一般形狀是:(D.自左上方向右下方傾斜的一條曲線)
3.在壟斷市場上,邊際收益與平均收益的關(guān)系是:(B.邊際收益小于平均收益)
4.當勞倫斯曲線和絕對不平均線所夾面積為零時,基尼系數(shù):(B.等于一)
5.壟斷之所以會引起市場失靈是因為:(A.壟斷者利用對市場的控制使價格沒有反映市場的供求情況)
6.勞動力參工率是指:(B.勞動力人數(shù)與工作年齡人口之比)
7.貨幣中性論是指貨幣的變動:(B.只影響名義變量而不影響實際變量)
8.引致消費取決于:(C.收入和邊際消費傾向)
9.下面表述中哪一個是正確的:(C.在通貨膨脹不能預(yù)期的情況下,通貨膨脹有利于雇主而不利于工人)
10.當經(jīng)濟中存在通貨膨脹時,應(yīng)該采取的財政政策工具是:(C.減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稅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