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封建社會后期(公元1279-1911年)
此階段包括元、明、清。
(一)元(公元1279-1368年)
元代是由蒙族統(tǒng)治的朝代,是中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列入正統(tǒng)的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大帝國。此前的各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只是局部的地方政權。
元代在建筑上最重大的成就是完全新建了一座都城——大都。元大都基本上符合《周禮考工記》中所述的“王城之制”。它位于金中都的東北方,城的外廓近于方形,除北面開二門外,其余三面都是開三門。宮城靠南、宮城以北是漕運終點的商業(yè)區(qū),太廟在東側,社稷壇在西側,布局上基本符合“方九里,旁三門……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規(guī)矩。大都的街道取棋盤狀,在南北走向的干道之間平行排列著稱為‘胡同”的小巷,是成排四合院住宅院落之間的通道。元大都是一座規(guī)劃周密的城市,街道平直,市政工程完備,郭守敬引西山和昌平水源解決了遭運問題。元大都的規(guī)劃設計人有劉秉忠和阿拉伯人也黑迭耳。
元代的木構建筑趨于簡化,用料及加工都較粗放。主要表現是斗栱縮小,柱與梁直接聯絡,多做徹上明造,減柱仍在采用。通常以山西洪洞縣廣勝寺下寺正殿作為元代建筑的代表作。山西芮城的道觀永樂宮是元初的建筑,以內中的壁畫著稱。元代引進了若干新的建筑類型,如大都中的大圣壽萬安寺(妙應寺)白塔,是一座覆缽式塔(喇嘛塔),是尼泊爾匠人阿尼哥所授。
在河南登封有一座由郭守敬建造的觀星臺,是中國最早的一座天文臺,還引西郊的水入城與運河相連接解決了大都的漕運。居庸關云臺原是一座過街塔的塔座,是元代建筑杰作。
元代的戲曲極盛行,元曲與唐詩、宋詞并稱,與之相應的戲臺建筑很多,至今在山西臨汾等多處仍有元代戲臺留存。
(二)明(公元1368-1644年)
明代曾在南京、臨濛(風陽)、北京先后三次建造都城和宮殿,建設經驗豐富,有一批熟練的工官與工匠。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址上建設北京城。在用磚瓦砌元大都的土城時,去掉了北邊不發(fā)達的五里,向南邊擴展一里。到嘉靖年間加建外城時,從南郊開始,中途收口,形成了北京城特有的“凸”字形外輪廓。北京城有一條從南到北約長7.5公里的中軸線。中軸線通過紫禁城,最重要的建筑都位于這條中軸線上。
紫禁城是中國僅存的一座宮殿建筑,宮殿規(guī)劃設計嚴整,造型壯麗,功能完備,是院落式建筑群的最高典范。明代在北京還建造了各種壇廟如:太廟、社稷、天、地、日、月、先農壇等。并修建了衙署、倉廩、寺觀、府邸等。重要建筑均采用楠木,規(guī)模及造型嚴謹規(guī)整。
明代的13座陵墓位于昌平天壽山麓。它的地形選擇和神道等前導空間的處理都很成功。明長陵的枝恩殿木構架中的12根金絲楠木柱,柱高約23m,最大柱徑達1.17m,蔚為壯觀。
由于明在建國前推行“高筑墻,廣積糧”策略,明代制磚的數量與質量均有很大提高,不僅把大都的土墻改為磚甕,萬里長城以及許多州、府、縣的磚城墻也多是明代所建。砌磚技術的大發(fā)展,出現了完全不用木料,以磚拱券為結構的無梁殿。最著名的一處是南京靈谷寺的無量殿。
明代的琉璃制品也達到了極高水平,色彩及紋飾豐富。南京報恩寺塔,高80余米,塔身遍飾有佛像、力士、飛天等紋飾的彩色琉璃磚,絢麗壯觀,被列為當時世界七大建筑奇跡之一,可惜在太平天國時被毀。山西大同的九龍壁和山西洪洞廣勝寺上寺飛虹塔也是明代的琉璃建筑,可以略見明代琉璃的風采。近年在南京發(fā)現了報恩寺塔琉璃備件的窖藏,得見明代琉璃的高質量。
在明代,中國佛塔增加一種類型,即在北京大正覺寺仿印度佛陀伽耶大塔建造的一座金剛寶座式塔。
明代家具用花梨、紫檀等質地堅實的名貴木料,構件斷面小,榫卯嚴緊密實,不多加裝飾,造型與受力情況和諧一致。美觀高雅,明式家具馳譽世界。
明初朱元璋曾明令禁止宅旁多留隙地營造花園,但明中葉后,江南富庶之地,私家造園之風大興。明末吳江人計成著有《園冶》一書,記述反映了明代造園理論與藝術水平。
明代修建北京宮殿、壇廟、陵墓的工匠來自全國各地,其中主力來自江南,以蒯祥最為杰出。蒯祥能“目量意營”,“隨手圖之無不稱上意,人稱“蒯魯班”。
(三)清(公元1644-1911年)
清代定都北京,沒有沿用過去每改朝換代均要焚毀前朝宮室以煞王氣的傳統(tǒng),繼續(xù)使用了明代的紫禁城,在使用中加以完善。清代在建筑方面最突出的成就表現在皇家苑囿的建設上。除了在北京城內的三海多有建樹之外,在西郊所建的三山五園和在承德所建的避暑山莊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私家園林也大有發(fā)展,江南園林達到極盛。中國園林影響所及,不僅是近鄰的日本、朝鮮,18世紀時更遠及歐洲。中國園林成為世界園林淵源之一。
清代為滿族統(tǒng)治的朝代,為了團結蒙、藏兄弟民族,在西藏、青海、甘肅、蒙古等地修建了若干喇嘛廟。清初在拉薩修建的布達拉宮,在呼和浩特修建的席力圖召,都是漢藏混合式的建筑。在承德避暑山莊周圍修建的“外八廟”結合山坡地形,仿建布達拉宮等建筑,融合了漢藏兩式建筑而有所創(chuàng)新,使中國建筑有了一個新的發(fā)展。
清代于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頒布了工部《工程做法則例》,列出了27種單體官式建筑的各種構件的尺寸。改宋式的以“材”、“契”為模數的方法為以“斗口”為模數。簡化了計算,標準化程度提高,有利于預制構件、縮短工期,程式化程度加大了。
清代承擔宮廷建筑設計的是七世世襲的“樣房”雷氏家族,人稱“樣式雷”,他們制作的建筑模型稱為“燙樣”。
民居、祠堂、會館書院等民間建筑,尚有少量的明代實物遺存,王要是清代的。其中在技術上,藝術上,以及反映時代生活方面,蘊藏著很多寶貴的經驗,值得學習汲取。這方面的研究探索工作也已然起步,有待于進一步開展。
綜觀此階段歷經600余年,其中元代除受宋代影響外,呈現出若干新的趨向。明清建筑則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建筑的最后一個高潮。明代在經歷數個少數民族統(tǒng)治的朝代之后以一切恢復正統(tǒng)為國策,在建筑方面制定了各類建筑的等級標準。明代修建的紫禁城宮殿、天壇、太廟、陵墓等都是規(guī)則嚴整的杰出之作。清中葉之后,受《工程做法則例》約制,官式建筑過分程式化,建筑風格不免趨于單一拘謹。
例:
1.我國考古發(fā)現最早的庭院式建筑是(A)
A 河南偃師二里頭宮殿遺址;B 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C 西安半坡村遺址;D 陜西歧山鳳雛村古建筑遺址
2.我國明代造園專著《園冶》的作者是(D)
A李誡;B喻皓;C李春;D計成
3.清代太和殿與唐代大明宮麟德殿體量之比為( D )。
A二者大小相近;B為麟德殿的2倍;C為麟德殿的3倍;D相當麟德殿的1/3
2018年注冊建筑師新課程上線:一二級注冊建筑師精品課程,限時最高減500元?碱}預測班+模考試題班。贈送摸底評測,評測后導師點評;考試不過2019年免費重學!【點擊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