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構(gòu)造、部件及裝修
(1)中國古代建筑屋頂?shù)奈宸N主要形式
(1)廡殿頂——四阿頂;
(2)歇山頂——九脊頂;
(3)懸山頂;
(5)攢尖頂。
另有盝頂、盔頂?shù)取?/P>
(2) 柱頂石——即柱礎(chǔ)的清式名稱,柱下的承載構(gòu)件。
!c礎(chǔ)之間的墊,起隔潮作用。
梭柱——上下端或僅上端做卷殺之柱。
生起——檐柱由當(dāng)心間向兩端逐間升高,使檐口呈一緩和曲線;宋《營造法式》規(guī)定,次間柱升高2寸,以下依次迭增2寸。
側(cè)腳——宋《營造法式》規(guī)定;檐柱向內(nèi)傾柱高的10/1000,兩山檐柱向內(nèi)傾8/1000,角柱兩個方向都傾,以增加建筑物的穩(wěn)定性。
(3)宋《營造法式》的四種地盤圖(應(yīng)會畫、會分辨):
、俳饚返撞;②單槽;③雙槽;④分心槽。
副階周匝。在主體建筑之外,加一圈回廊,《營造法式》稱之為“副階周匝”。
(4)普拍枋之變化。唐代尚未見,宋開始有,寬于闌額。寬度減小漸與闌額趨于一致。明清時闌額寬,普拍方窄于闌額,改稱平板枋。
(5)斗栱之演變趨勢:①由大而小;②由簡而繁;③由雄壯而纖巧;④由結(jié)構(gòu)的而裝飾的;⑤由真結(jié)構(gòu)的而假刻的;⑥分布由疏朗而繁密。
(6)舉架與舉折——定屋架坡度的方法。清式為舉架,由檐部逐步架加大坡度。宋式先定脊博高度,逐步架減小坡度。
(7)推山與收山。推山是加長廡殿頂正脊長度的做法。有推山的年代晚(明及以后)。收山是歇山頂兩山向內(nèi)收進的做法,收進大的年代早,清代只收進一檁徑。
(8)建筑色彩的等級。春秋時期——天子丹,諸侯黝、大夫蒼,士皝(黃色),以紅色為最尊貴。清代以黃色為最尊貴,以下次序是:赤、綠、青、藍、黑、灰。
(9)清代彩畫三種:(由尊至卑)和璽,旋子,蘇式。
(10)宋式雕刻分類——剔地起突(高浮雕),壓地隱起華(淺浮雕),減地平鍛(線刻),京平。
(11)正脊兩端構(gòu)件——晉始用鴟尾,唐鴟尾,宋鴟尾、龍尾、魚尾,元鴟吻,明、清吻獸。
仙人走獸——《大清會典》規(guī)定順序為:仙人騎雞、龍、風(fēng)、獅子、海馬、天馬、押魚、狻猊、獬豸、斗牛。走獸共九只,出列時必須為奇數(shù),只有太和殿例外,加了一只“行什”,共七只。
(12)平閽與平棋——小方格的天花板為平閽,年代早。平棋為大方格的。
(13)鋪首——門上的供推拉扣門的構(gòu)件。
螭首——螭是龍子之一,在碑首,殿階上常用石刻成龍首形。
象眼——臺階側(cè)面三角形的部分,宋式象眼層層凹人,《營造法式》規(guī)定凹人三層,每層凹人半寸至一寸。另外在中國建筑中凡呈直角三角形的部位常稱象眼。
須彌座——尊貴的臺座,源于佛教圣山須彌山,用于佛像及佛殿的基座。
例
1.三山五園不包括(A)
A寄暢園;B暢春園;C靜明園;D頤和園
2.宋《營造法式》的四種地盤圖包括(ABCD)
A金廂斗底槽; B單槽;C分心槽;D雙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