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懷得失未必“失”,患得患失未必“得”。不久前,有領導同志語重心長送給年輕干部這兩句話,是經(jīng)驗之談,是肺腑之言,令人清夜捫心,深省良多。
人生百年,一得一失,本是常態(tài)。然而工作中有人過于計較得失,整日經(jīng)營算計,光想著掂量左右人情、考慮世故周全、計算利弊盈虧。面對組織安排挑肥揀瘦、挑三揀四,講價錢、談條件,合意則取,不合意則棄,說到底還是舍不得眼前那點利益,把一己得失看得太重。劉少奇同志在《論共產(chǎn)黨員的修養(yǎng)》中對此刻畫入木三分:“計較小事,不識大體……對于他們鼻子下面的小事物卻是津津有味”。看淡名利、看重責任,進退得失莫縈于懷,乃是當下年輕人亟待補上的一堂黨性必修課。
參加平江起義,參與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創(chuàng)建,長征時任紅一軍團一師師長,抗戰(zhàn)時任386旅參謀長、參加“百團大戰(zhàn)”,后在解放戰(zhàn)爭、朝鮮戰(zhàn)場上功勛卓著——這是被譽為“將圣”的鐵血軍人李聚奎的輝煌戰(zhàn)史。1955年授銜的開國上將鄧華、楊得志,過去都是他手下的團長、政委,其資歷顯然在上將之上。可大將軍銜僅有10人,不宜增加,組織上正犯難怎么開口做工作,他竟傳來話:“就低不就高,上將就行!”回望黨史,多少優(yōu)秀的同志在功名面前豁達大度,這正是共產(chǎn)黨人能夠團結(jié)奮斗、戰(zhàn)勝許多困難的重要原因。
相反,國民黨派系里臭名昭著的“西北二馬”,兵臨城下時還為爭一個空頭的“西北軍政長官”打得頭破血流、互相傾軋,最終雙雙一敗涂地。孟良崮激戰(zhàn)時,李天霞只顧自保實力,暗中較勁、見死不救,被張靈甫怒斥為“各自為謀,同床異夢”“犧牲者犧牲而已,投機者自為得志”。國民黨黨內(nèi)軍內(nèi)昏聵至此,這樣的政權(quán)焉能不垮臺?歷史是一面鏡子。今天各級干部普遍學歷高、素質(zhì)強,難免競爭激烈,但仍要認識到彼此是為共同理想信念走到一起的,合作關系遠大于競爭關系,決不能“同事不同志”、搞投機鉆營的小把戲。也正因為如此,毛澤東同志對許多干部講:你們每天寫日記不要寫別的,就只寫一句“團結(jié)百分之九十”就行了。
當然,鼓勵“榮譽面前不爭功,困難面前不躲閃,責任面前不推卸”,不等于諱言個人利益的合理性、職業(yè)發(fā)展的正當性,強調(diào)的是更大氣、更大度把握局部與全局、個體與集體、短期與長期的關系。賈平凹妙解田忌賽馬“舍了小負之悲,得了全勝之喜”;電視劇《潛伏》中評價胡宗南“閃擊”延安“有一種勝利叫撤退,有一種失敗叫占領”,講的是同樣的道理。屬于自己的,讓出一角,別人不愿干的苦活累活,多伸把手,群眾看在眼里,組織不會埋沒,到頭來不但不會吃虧,還往往能勝出一籌、收獲更多。
有學者講解“孟子批楊朱”時,將民族文化精神概括為“知止”二字!白屗顖髠評獎材料,半頁紙都寫不滿”的黃大年;1937年投身革命的老八路孫犁,職務不過是《天津日報》文藝科的副科長。他們皆是知一時之止,得一世之功,在各自專業(yè)領域著述等身。品味葉嘉瑩先生的哲思,“只有在看透了小我的狹隘與無常以后,才真正會把自己投向更廣大更高遠的一種人生境界”。消解偏執(zhí),破開囚籠,悟徹本真,處優(yōu)而不養(yǎng)尊,受挫而不短志,年輕一代失去的只是無謂的包袱,贏得的將是無價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