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梁的組成分類
(一)橋梁的基本組成部分
1.上部結構(也稱橋跨結構)
一般包括橋面構造(行車道、人行道、欄桿等)、橋梁跨越部分的承載結構和橋梁支座。
2.下部結構
下部結構是指橋梁結構中設置在地基上用以支承橋跨結構,將其荷載傳遞至地基的結構部分。一般包括橋墩、橋臺及墩臺基礎。
(二)橋梁的分類
(1)根據(jù)橋梁主跨結構所用材料劃分。
(2)根據(jù)橋梁所跨越的障礙物劃分。
(3)根據(jù)橋梁的用途劃分。
(4)根據(jù)橋梁跨徑總長L和單孔跨徑Lo的不同,橋梁可分為特大橋(L≥500m或Lo≥lOOm)大橋(L≥100m,Lo≥40m)中橋(lOOm>L>30或40m>Lo>20m)小橋(30m>L>8m或20m>Lo>≥5m)
(5)根據(jù)橋面在橋跨結構中的位置,橋梁可分為上承式、中承式和下承式橋。
(6)根據(jù)橋梁的結構形式,橋梁可劃分為梁式橋、拱式橋、剛架橋、懸索橋和組合式橋。
例題:大橋跨徑總長L和單孔跨徑Lo為 [ ]
A.L≥500m或Lo≥lOOm
B.L≥100m,Lo≥40m
C.lOOm>L>30或40m>Lo>20m
D.30m>L>8m或20m>Lo>≥5m
答案;B
道路主要公用設施
(一)停車場
停車場宜設在其主要服務對象的同側。
停車場的出入口,有條件時應分開設置,單向出入,出入口寬通常不得小于7.Om。 盡可能避免出場車輛左轉彎。
為了保證車輛不發(fā)生自重分力引起滑溜,停放場的最大縱坡與通道平行方向為1%,與通道垂直方向為3%。出入通道的最大縱坡為7%,一般以小于等于2%為宜。停放場及通道的最小縱坡以滿足雨雪水及時排除及施工可能高程誤差水平為原則,一般取0.4%-0.5%。
(二)公共交通站點
城市公共交通站點分為終點站、樞紐站和中間停靠站。
(三)道路照明
1.照明標準
照明標準通常用水平照度和不均勻度來表示。
2.道路照明燈具
(四)人行天橋和人行地道
修建人行立交橋是人車分離、保護過街行人和車流暢通的最安全措施。
(五)道路交通管理設施
道路交通管理設施通常包括交通標志、標線和交通信號燈等,廣義概念還包括護欄、統(tǒng)一交通規(guī)則的其他顯示設施。
1.交通標志
交通標志分為主標志和輔助標志兩大類。主標志按其功能可分為警告、禁令、批示及指路標志等四種。輔助標志系附設在主標志下面,對主標志起補充說明的標志,它不得單獨使用。
2.交通標線
交通標線主要是路面標線,還有少數(shù)立面標記。
3.交通信號燈
(六)道路綠化
路面
(一)路面結構組成
路面結構一般由面層、基層、墊層組成。
1.面層
面層是直接承受行車荷載作用、大氣降水和溫度變化影響的路面結構層次。應具有足夠的結構強度、良好的溫度穩(wěn)定性,耐磨、抗滑、平整和不透水。瀝青路面面層可由一層或數(shù)層組成,表面層應根據(jù)使用要求設置抗滑耐磨、密實穩(wěn)定的瀝青層;中間層、下面層應根據(jù)公路等級、瀝青層厚度、氣候條件等選擇適當?shù)臑r青結構層。
例題、路面面層應具有[ ],耐磨、抗滑。
A.平整性
B.抗滑耐磨
C.良好的溫度穩(wěn)定性
D.足夠的結構強度
E.足夠的透水性
答案;A、B、C、D、
分析;路面面層是直接承受行車荷載作用、大氣降水和溫度變化影響的路面結構層次。應具有足夠的結構強度、良好的溫度穩(wěn)定性,耐磨、抗滑、平整和不透水。
2.基層
基層是設置在面層之下,并與面層一起將車輪荷載的反復作用傳遞到底基層、墊層、土基等起主要承重作用的層次;鶎硬牧媳仨毦哂凶銐虻膹姸、水穩(wěn)性、擴散荷載的性能。在瀝青路面基層下鋪筑的次要承重層稱為底基層;鶎、底基層視公路等級或交通量的需要可設置一層或兩層。當基層、底基層較厚需分兩層施工時,可分別稱為上基層、下基層,或上底基層、下底基層。
3.墊層
路基土質(zhì)較差、水溫狀況不好時,宜在基層(或底基層)之下設置墊層,起排水、 隔水、防凍、防污或擴散荷載應力等作用。
面層、基層和墊層是路面結構的基本層次。為了保證車輪荷載的向下擴散和傳遞,較下一層應比其上一層的每邊寬出0.25m。
(二)坡度與路面排水
路拱指路面的橫向斷面具有一定坡度的拱起形狀,其作用是利于排水。路拱的基本形式有拋物線、屋頂線、折線或直線。為便于機械施工,一般采用直線形。
高速公路、一級公路的路面排水,一般由路肩排水與中央分隔帶排水組成;二級及二級以下公路的路面排水,一般由路拱坡度、路肩橫坡和邊溝排水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