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選B 控制該大鼠的兩對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組合定律,根據(jù)題圖F2表現(xiàn)型及比例可推斷出大鼠的毛色受兩對同源染色體上的兩對等位基因控制,且為不完全顯性;設(shè)這兩對等位基因用Aa、Bb表示,則黃色親本的基因型為AAbb(或aaBB),黑色親本的基因型為aaBB(或AAbb),現(xiàn)按照黃色親本基因型為AAbb,黑色親本基因型為aaBB分析。F1基因型為AaBb,F(xiàn)1與黃色親本AAbb雜交,子代有灰色(A-Bb)、黃色(A-bb)兩種表現(xiàn)型;F2中灰色大鼠的基因型(A-B-),既有雜合體也有純合體;F2黑色大鼠為1/3aaBB,2/3aaBb,與米色大鼠(aabb)交配,后代米色大鼠的概率為2/3×1/2=1/3。以另一種親本基因組合分析所得結(jié)論與此相同。
2.選C 在減數(shù)分裂形成配子時,等位基因隨著同源染色體的分離而分離,從而形成不同類型的配子,雌雄配子隨機結(jié)合,進而形成了一定的性狀分離比;姐妹染色單體的分離導(dǎo)致相同基因的分離,不是后代發(fā)生性狀分離的原因。
3.選D 由題意可知,大穗、不抗病是顯性性狀,小穗、抗病是隱性性狀,設(shè)相關(guān)基因用A、a和B、b表示。30株大穗抗病植株的基因型為1/3AAbb、2/3Aabb,在F1中選擇再次進行自交的大穗抗病植株中,有3/5AAbb、2/5Aabb,F(xiàn)1大穗抗病小麥自交產(chǎn)生的F2中,大穗抗病植株的基因型為7/10AAbb、2/10Aabb,所以F2中能穩(wěn)定遺傳的大穗抗病小麥占所有大穗抗病小麥的比例為7/9。
4.選D 基因型為DDTT和ddtt的個體雜交,F(xiàn)2中雙顯性性狀的個體占9/16,F(xiàn)2雙顯性性狀中能穩(wěn)定遺傳的個體占1/9;親本基因型為Ddtt和ddTt,后代表現(xiàn)型的數(shù)量比也為1∶1∶1∶1;將基因型為DDtt的桃樹枝條嫁接到基因型為ddTT的植株上,基因型為DDtt的桃樹自花傳粉,所結(jié)果實的基因型為DDtt;基因型為DdTt的個體在進行減數(shù)分裂時,D和d在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后期分離,若產(chǎn)生了基因型為dd的配子,則可能是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后期,含有d的染色體移向細胞的同一極,同時含有T(t)的兩條染色體移向細胞另一極的結(jié)果,應(yīng)屬于染色體變異。
5.選C 若A、a與B、b兩對基因位于同一對同源染色體上,在考慮基因突變和交叉互換的情況下,F(xiàn)2力克斯毛型兔也可能有5種基因型。
6.選C 由題意可知,白皮個體的基因型為W_ _ _,黃皮個體的基因型為wwY_,綠皮個體的基因型為wwyy;蛐蜑閃wYy的個體自交,子代的表現(xiàn)型及比例為白皮∶黃皮∶綠皮=12∶3∶1。
7.選C 采用花粉鑒定法驗證遺傳的基本規(guī)律,必須是可以在顯微鏡下表現(xiàn)出來的性狀,即非糯性(A)和糯性(a),花粉粒長形(D)和圓形(d)。①和③雜交所得F1代的花粉只有抗病(T)和染病(t)不同,顯微鏡下觀察不到;若采用花粉鑒定法驗證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則應(yīng)該選擇②④組合,觀察F1代的花粉;將②和④雜交后所得的F1(Aa)的花粉涂在載玻片上,加碘液染色后,一半花粉為藍色,一半花粉為棕色。
8.選B 基因型為BbSs的小鼠間相互交配,后代中出現(xiàn)黑色有白斑小鼠的為B-ss占3/16。
9.選A 由F1的表現(xiàn)型可知:野鼠色為顯性,棕色為隱性。F1雌雄個體間相互交配,F(xiàn)2出現(xiàn)野鼠色∶黃色∶黑色∶棕色=9∶3∶3∶1,說明雙顯性為野鼠色,雙隱性為棕色,M_N_為野鼠色,mmnn為棕色,只具有M或N(M_nn或mmN_)表現(xiàn)為黃色或黑色,A符合題意。
10.選B 自由組合定律研究的是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遺傳規(guī)律,若要驗證該定律,所取兩個親本具有兩對相對性狀即可,故選②×④或③×④。
11.選B 只考慮尾的性狀,卷尾鼠×卷尾鼠,后代中卷尾∶正常尾=3∶1,可見控制尾的性狀的一對等位基因按分離定律遺傳,且卷尾性狀由顯性基因控制;只考慮體色,黃色×黃色,后代中黃色∶鼠色=2∶1,可見鼠色性狀由隱性基因控制,黃色性狀由顯性基因控制,且控制黃色性狀的基因純合致死。綜上分析可知,這兩對等位基因的遺傳遵循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
12.選B 本題的關(guān)鍵點就是“aa表現(xiàn)為無花瓣”,沒有花瓣,當(dāng)然就談不上花瓣的顏色。若按常規(guī)思維就會誤選C(花瓣的大小有3種性狀,花瓣的顏色有2種性狀,即共有6種表現(xiàn)型),并且還能列出6種表現(xiàn)型,即大花瓣紅色、大花瓣無色、小花瓣紅色、小花瓣無色、無花瓣紅色、無花瓣無色。實際上,仔細一想,都沒花瓣了,還談什么紅色和無色,故最后兩種應(yīng)該歸為一種表現(xiàn)型,即無花瓣。因此,它們雜交的下一代中表現(xiàn)型有5種。
13.解析:(1)據(jù)小麥株高由多對等位基因控制,遵循自由組合定律,因此按顯性基因4、3、2、1、0個數(shù)目,表現(xiàn)型對應(yīng)中90 cm∶80 cm∶70 cm∶60 cm∶50 cm五種。所以親本90 cm和50 cm是AABB和aabb雜交, F1全為70 cm是AaBb, F1自交得到F2,F(xiàn)2中90 cm∶80 cm∶70 cm∶60 cm∶50 cm約為1∶4∶6∶4∶1,分別是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用測交實驗驗證自由組合定律。(2) 遵循自由組合定律,若選AABb 和AAbb,則可出現(xiàn)“1∶1”的性狀分離比。(3)A、B等基因通過控制某些蛋白質(zhì)的生物合成來影響小麥株高,基因轉(zhuǎn)錄、翻譯場所分別是細胞核、核糖體。(4)通過雜交育種選擇純種間雜交可快速獲得大田生產(chǎn)需要的60 cm株高的栽培種,選擇用AAbb/aaBB和aabb雜交。(5)遵循自由組合定律,F(xiàn)2植珠是雙顯抗病無芒、單顯感病無芒、單顯抗病有芒、雙隱感病有芒=93∶3∶1。拔掉所有的有芒植株,剩下只有雙顯抗病無芒、單顯感病無芒=93,F(xiàn)3的表現(xiàn)型符合遺傳定律,從理論上講F3中表現(xiàn)感病植株的比例為3/8。
答案:(1)AaBb、AAbb、aaBB 基因重組 用F1代測交 (圖解如下)
(2)可能 (3)細胞核 核糖體
(4)首先70 cm植株自交,保留后代無性狀分離的品種,然后和50 cm品種雜交,產(chǎn)生60 cm株高的栽培種
(5)3/8
14.解析:(1)在確定性狀顯隱性關(guān)系及相應(yīng)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時,應(yīng)依據(jù)基因的分離定律及自由組合定律進行判斷。(2)由題中親代都為長翅后代中出現(xiàn)小翅可知,長翅對小翅為顯性。翅長基因和眼色基因的位置有三種可能:都位于常染色體上;翅長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眼色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翅長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眼色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眼色基因的顯隱性關(guān)系有兩種:棕色對紅色為顯性、紅色對棕色為顯性。兩種基因的位置與眼色基因顯隱性關(guān)系有六種組合方式,除了題干中的兩種假設(shè)外,還有4種。(3)若假設(shè)成立,翅長基因用A、a表示,眼色基因用B、b表示,則親本基因型可記為AaXbXb、AaXBY,其子一代的基因型為A-XBXb(長翅棕眼雌性)、aaXBXb(小翅棕眼雌性)、A-XbY(長翅紅眼雄性)、aaXbY(小翅紅眼雄性),故子一代中長翅紅眼雌性果蠅所占比例為0,子一代中小翅紅眼都為雄性果蠅。
答案:(1)基因的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或自由組合定律) (2)4 (3)0 1(或100%)
15.解析: (1)由圖示信息知,黑米基因型為G_E_、糯米基因型為G_ee、白米基因型為gg_ _,用糯米和白米雜交得到的F1全為黑米,則親代基因型為GGee×ggEE,F(xiàn)1(GgEe)自交,F(xiàn)2中黑米(G_E_)∶糯米(G_ee)∶白米(gg_ _)=9∶3∶4,F(xiàn)2黑米(G_E_)中GGEE占1/9,GgEE、GGEe各占2/9,GgEe占4/9,故F2黑米(G_E_)產(chǎn)生的配子中GE占4/9,所以F3中GGEE占(4/9)2=16/81。(2)由基因分離定律可知:F1的表現(xiàn)型有不粘鍋、粘鍋兩種。若H基因只可能位于Ⅰ號或Ⅱ號染色體上,則H基因只能位于F1(GgEe)的g、e所在染色體上。將F1(GgEe)與基因型為ggee的植株雜交,GgEe×ggee→GgEe(黑米)、Ggee(糯米)、ggEe、ggee(白米);若F1的H與g連鎖,則不粘鍋的米全為白米;若F1的H與e連鎖,則不粘鍋的米一半是糯米,一半是白米。若H基因位于Ⅱ號染色體上,不能利用F1通過雜交方式得到純合的不粘鍋黑米。因為F1中的H基因與e基因在同一條染色體上,有H基因一定有e基因,不能得到含H的GGEE基因型個體。
答案:(1)GGee×ggEE 白米∶糯米∶黑米=4∶3∶9 16/81 (2)①2 ②全為白米 一半白米,一半糯米、鄄荒堋∫驗镕1中的H基因與e基因在同一條染色體上,有H基因一定有e基因,不能得到含H的GGEE基因型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