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6·河南豫北名校高三質量評估)商周時期采取兄終弟及或立嫡長子的繼承法。對抗商時,周團結親戚一致對外,恢復同輩族眾只講長幼,不分親疏,共享政權的“昭穆制”;西周中期后,東進軍事活動減緩,土地財產不能無限分封,各國又采取便于集權的“大小宗制”。這反映了( )
A.宗法制的核心是發(fā)展演變的
B.宗法制實際上不講親疏關系
C.現實需要決定宗法制的演變
D.大小宗制取代嫡長子繼承制
解析 材料反映了宗法制的發(fā)展變化,這與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發(fā)展的需要密不可分,故答案為C。嫡長子繼承制這一核心沒有變化,所以A、D兩項錯。B項誤讀材料。
答案 C
2.(2016·湖北省長沙市高三模擬)隋唐廢除九品中正制,實行科舉制,據毛漢光統(tǒng)計,當時科舉出身者69%為士族,13%為小姓,寒門占18%。這說明( )
A.隋唐政治仍有貴族政治的特點
B.隋唐選舉不再看重門第
C.隋唐科舉實現了社會的平等
D.隋唐時期教育得到普及
解析 由題干材料中的“當時科舉出身者69%為士族”可知,隋唐時期的政治仍然存在著貴族政治的特點,A項正確;B項不符合材料主旨,可以排除;C項顯然不符合史實,可以排除;材料沒有涉及教育問題,D項可以排除。
答案 A
3.(2016·河北省唐山市高三期末)秦漢時期,我國經濟發(fā)展的趨勢為“頭枕三河(主要指關中地區(qū)),面向西北(草原地區(qū))”,而到了唐(安史之亂后)宋則變?yōu)椤邦^枕東南,面向海洋”。這是因為( )
A.政治中心的南移 B.經濟政策的改變
C.四大發(fā)明的應用 D.經濟重心的南移
解析 結合題中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唐宋以來經濟發(fā)展趨勢由原來的面向西北內陸轉為面向東南沿海,這主要是因為唐宋時期我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答案為D。
答案 D
4.(2016·河南省八市重點高中高三質量檢測)蘇軾在《鳧繹先生詩集敘》中贊揚顏太初的詩文:“先生之詩文,皆有為而作,精悍確苦,言必中當世之過,鑿鑿乎如五谷必可以療饑,斷斷乎如藥石必要以伐病。”這表明蘇軾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倡導( )
A.浪漫主義筆法 B.現實主義文風
C.音節(jié)和諧 D.奇特幻想
解析 題干材料中“有為而作”“言必中當世之過”表明蘇軾主張著述應有感而發(fā),反映社會現實,故答案為B項。
答案 B
5.(2016·湖北武漢市武昌區(qū)高三調研)近代中國某一時期知識界“將民間看作與傳統(tǒng)的封建帝國王朝與意識形態(tài)相對立的力量”,由此開始,“形成了大規(guī)模的‘到民間去’的熱潮。紛紛循著各自的方案與路徑去發(fā)掘民間的、鄉(xiāng)村的政治資源和文化資源”。上述現象發(fā)端于( )
A.太平天國運動時期 B.辛亥革命時期
C.五四運動時期 D.國民革命時期
解析 材料反映了部分知識分子深入民間尋找反對封建專制的“資源”,因此C項正確。
答案 C
6.(2016·廣東省廣州市高中畢業(yè)班綜合測試)下面是一段學生日記:
孔子誕日為什么放假?孔子在專制時代……他的道德和學術,真可算……萬世帝王的好商品,無怪乎到這日子,要喧鬧了一番。……孔子既然不是現今的人,他的道德、學術配不上做現在的榜樣,那末,我們?yōu)槭裁催要空廢(費)了一天的工夫,放無意識的假呢!
——陳昌標,1920年10月8日
該日記作為個案反映了當時新青年( )
A.推崇“尊孔復古”思想
B.要求推翻封建君主專制
C.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
D.對傳統(tǒng)文化的批判有片面性
解析 作者認為孔子的道德和學術是專制時代的產物,配不上做現在的榜樣,說明作者忽視了孔子思想中的精華,對傳統(tǒng)文化的批判有片面性,故D項正確。A項與材料中的觀點相反,不符合題意。材料描述的是孔子思想的問題,B、C兩項均與題意無關。
答案 D
相關推薦:2017年全國高考各科目模擬試題備考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