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題
四堡雕版
馮驥才
①心里一團如花似錦的猜想,在四堡灰飛煙滅。
②在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福建的建陽一直承擔著那片那片大地上文明的傳播。其他幾個雕版中心如汴梁、杭州和臨汾,總是隨著戰(zhàn)亂與京都變遷或興或衰,惟有這“天高皇帝遠”的建陽依然故我。從遙不可及的中古一直走到近代。我喜歡建安[注]圖書的民間感。它自始就服務于平民大眾,也就將先民們的閱讀興趣與審美融人坊間。明代以來,杭州、蘇州,以及相繼崛起的金陵派和徽派刻印的圖書,一窩蜂地趨向文人之雅致,刻意地追求經典,建安圖書卻始終執(zhí)拗地固守著它的平民性。大眾日常消遣的故事、笑話、野史,農家應用的醫(yī)書、藥書、占卜、以及專供孩童啟蒙的讀物,都是建安版常年熱銷的圖書。今天看來,這種由民間印坊養(yǎng)育出來的純樸的氣質便是建安版特有的審美品格了。
③然而,建安圖書真正的福氣,是它至今還保存著一個雕版印刷之鄉(xiāng)——四堡。中國古代雕版基地大都空無一物,只剩下建安這個“活化石”。它猶然散發(fā)著書香墨香文明之香嗎?
④四堡身在閩西,肩倚武夷山脈,一雙腳站在連城、清流、寧化與長汀交界處。地遠天偏,人少車稀,這種地方正是歷史的藏身之處。但現(xiàn)代化法力無邊,近幾年古鎮(zhèn)熱鬧起來了,不過令我吃驚的是,這里居然還完整地保留著二百年來聲震閩西的印書世家鄒氏的坊間與宅第。大大小小一百四十間房子,屋連屋,院套院,組成客家人典型的民居——“九廳十八井”。在四堡,這種房子都是一半用于生活,一半用于印書。可是,無論陪同我的主人,怎樣指指點點地講述,我也無法生出往日那種奇異又儒雅的景象來。
⑤俏若留意,那又細又彎高高翹起的檐角,鳥兒一樣輕靈的木雕斗拱,敷彩的磚雕,帶著畫痕的粉墻,還殘存一些歷史的優(yōu)雅。但擠在這老宅子里生活的人們,對此早已視而不見。歷史走得太遠了,連背影也看不到。高大的墻體全都糟朽,表面剝落,磚塊粉化;地面的磚板至少在半個世紀前就全被踩碎了;門窗支離破碎,或者早已不倫不類地更換一新;雜物堆滿所有角落,荒草野蔓糾纏其間。唯一可以見證這里曾是印務的,是一些院子中央擺著的一種沉重的石缸。它是由整塊請市調出,歲月把它磨光。當年的印房用它來貯墨,如今里邊堆著煤塊或菜,上邊蓋著木板;有的棄而不用,積著半缸發(fā)黑和泛臭的雨水。
⑥生活在這擁擠的黏濕的腐朽的空間里,是一種煎熬。特別是電視屏幕上閃現(xiàn)著各種華屋和豪宅的時候,人們會巴望著逃脫出去,切盼現(xiàn)代化早日來到,把它們作為垃圾處理掉。這就是發(fā)明了印刷術的古國最后一個“活化石”必然的命運么?
⑦應該說當?shù)剡是有些有心人的。他們將鄒氏家族的祠堂改造為一座小型博物館,展示著從四堡收集來的古版古書,以及裁紙、印書、切書、裝訂等種種工具。還將此地雕版的源起、沿革、歷代作坊與相關人物,都做了調查和梳理,并在這小展館中略述大概。可是當我問及現(xiàn)存書版的狀況時,回答竟使我十分震驚——只有一套完整的書版!難道這塊生育出千千萬萬圖書的沃土已然資源耗盡,貧瘠得連幾套書版也找不出來?
⑧其實并非如此。知道今天,無孔不入的古董販子還在閩北和閩西各地進村入鄉(xiāng)、走街串巷去搜羅古書古版。四堡人窮,自然就那它們換錢。文化受到自己主人的輕視才是真正的悲哀。
⑨四堡的雕版印刷肇始何時,仍是個迷。但它作為建安版的一個產地,自然屬于中華雕版印刷史源頭的范疇。特別是宋代汴京淪落,文化中心南移,印刷業(yè)便在福建西北這一片南國紙張的產地如魚得水遍地開花。明清兩代,建安圖書覆蓋江南大地,這也正是四堡的極盛時代。可是到了19世紀,西方的石印與鉛印技術相繼傳入,四堡的雕版便走向衰落。從大文明的系統(tǒng)上說,中華文明傳承未斷;但再許許多多具體的文化脈絡上,我們卻常常感受到一種失落!
⑩在龍巖、泉州和廈門,我都刻意去古董店考查建安書版的流散狀況。在四堡見不到的書版,在這些商店里很容易見到。不過一位販子對我說:“你出大價錢也買不到明代的販子了!蔽蚁嘈潘脑。受制于經費的拮據(jù),在這些文化沃土上,到處是古董販子,反倒很少看到專家的身影。四堡現(xiàn)有的書坊不會堅持太久,殘剩在民間的古版又會很快滅絕。照此說來,最終的結果是,我們這個曾經發(fā)明了印刷術的古國就不再有“活態(tài)的見證”可言了?
[注]歷史上建安、建陽二縣多次分合。印刷興業(yè)盛時,建陽等地的印坊多沿用建安之名
19. 簡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20. 賞析文中畫線句子的表現(xiàn)手法與表達效果.(4分)
(1)心里一團如花似錦的猜想,在四堡灰飛煙滅。(2分)
(2)歷史走得太遠了,連背影都看不到。(2分)
21. 請根據(jù)本文概括四堡雕版及其文化衰落的原因。(4分)
22. 文中五個問句,意蘊豐富,設置巧妙。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認識。(6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自己的感悟和聯(lián)想,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鄉(xiāng)間有諺語:“絲瓜藤,肉豆須,分不清!币馑际墙z瓜的藤蔓與肉豆的莖須一旦糾纏在一起,是很難分辨的。
有個小孩想分辨兩者的不同,結果把自家院里絲瓜和肉豆的那些糾纏錯綜的莖葉都扯斷了。
父親看了好笑,就說:“種它們是用來吃的,不是用來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顧它們長大,摘下瓜和豆來吃就好了!
要求:①選準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擬題目;③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④文體特征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