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題。
辛卯秋,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臺。
初,始皇尊寵蒙氏,信任之。蒙恬任外將,蒙毅常居中參謀義,名為忠信,故雖諸將相莫敢與之爭。趙高有罪,始皇使蒙毅治之;毅當高法應(yīng)死。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復(fù)其官。趙高既雅得幸于胡亥,又怨蒙氏,乃說胡亥,請詐以始皇命誅扶蘇而立胡亥為太子。胡亥然其計。乃見丞相斯曰:“君侯材能、謀慮、功高、無怨、長子信之,此五者皆孰與蒙恬?”斯曰:“不及也。”高曰:“然則長子即位,必用蒙恬為丞相,君侯終不懷通侯之印鄉(xiāng)里,明矣!胡亥慈仁篤厚,可以為嗣,愿君亨計而定之!”丞相斯以為然,乃相與謀,詐為受始皇詔,立胡亥為太子,更為書賜扶蘇,數(shù)以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反數(shù)上書,直言誹謗,日夜怨望不得罷歸為太子;將軍恬不矯正,知其謀;皆賜死,以兵屬裨將王離。
扶蘇發(fā)書,泣,即自殺。蒙恬不肯死,使者以屬吏,系諸陽周;會蒙毅為始皇出禱山川,還至。乃系諸代。
二世欲誅蒙恬兄弟,子嬰諫曰:“趙王遷殺李牧而用顏聚,齊王建殺其故世忠臣而用后勝,卒皆亡國。蒙氏,秦之大臣謀士也,而陛下一旦棄去之。誅殺忠臣而立無節(jié)行之人,是內(nèi)使群臣不相信而使斗士之意離去也!”二世弗聽,遂殺蒙毅及內(nèi)史恬。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孫,集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二十余萬,身雖困系,其勢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帝也!”乃吞藥自殺。
揚子①《法言》曰:或問“蒙恬忠而被誅,忠奚可為也?”曰:“塹山、堙谷,起臨洮,擊遼水②,力不足而尸有余,忠不足相也!
臣光③曰:始皇方毒天下而蒙恬為之使,恬不仁可知矣。然恬明于為人臣之義,雖無罪見誅,能守死不貳,斯亦足稱也。
(《資治通鑒》)
[注] ①揚子,即揚雄。②此句指修長城。③光,即司馬光。
1.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乃說胡亥 勸說。
B.毅當高法應(yīng)死 應(yīng)當。
C.乃系諸代 拘禁。
D.其勢足以倍畔 通“背叛”。
答案:B(當,判處)
2.下列句中加點詞語意思與現(xiàn)代漢語最相近的一項是( )
A.愿君審計而定之
B.反數(shù)上書,直言誹謗
C.是內(nèi)使群臣不相信
D.將軍恬不矯正
答案:D(A.審計,周密謀劃;B.誹謗,指責過失;C.相信,相互信任)
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解說正確的一組是( )
、贁(shù)以不能辟地立功
②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帝也
、壑T將相莫敢與之爭
④蒙氏,秦之大臣謀士也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答案:c(以:介詞/連詞,相當于“而”。之:代詞/助詞;用在主謂之間)
4.表明趙高、李斯合謀陷害蒙氏兄弟的直接原因的一項是( )
①諸將相莫敢與之爭②毅當高法應(yīng)死③將軍恬不矯正,知其謀④長子即位,必用蒙恬為丞相⑤其勢足以倍畔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④⑤
答案:C
5.對揚雄、司馬光關(guān)于蒙恬的評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揚雄認為,蒙恬之“忠”,不足以輔佐君王,是無用之“忠”;司馬光認為,蒙恬之“仁”是為始皇所驅(qū)使,行的是不仁之事,不可謂“仁”。
B.揚雄與司馬光對蒙恬修筑長城,暴斂傷民、荼毒百姓的批評是一致的。
C.揚雄與司馬光對蒙恬是否“明人臣之義”的評價是不一致的。
D.揚雄與司馬光評價蒙恬的著眼點不同;揚雄論“忠”,司馬光論“仁”“義”,因而結(jié)論也完全不同。
答案:D(結(jié)論之中有相同之處)
6.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君侯終不懷通侯之印歸鄉(xiāng)里,明矣!
答案:你最終不能懷揣通侯的印信返回故里,那就很明顯了。
(2)日夜怨望不得罷歸為太子。
答案:日日夜夜抱怨,不能獲準免去外職回來做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