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閱讀下面的散文,完成1~4題。
天冬草
吳伯簫
(一)
仿佛是從兒時就養(yǎng)成了的嗜好:喜歡花,喜歡草。喜歡花是喜歡它含葩時的嬌嫩同初放時的艷麗芬芳。喜歡草則是喜歡那一脈新鮮爽翠的綠同一股蓬勃的氤氳。我還沒見過靈芝,也伺候不了蘭苣之類,坡野里叢生蔓延的野草而外,以冬夏常青為記,我喜歡天冬。
喜歡天冬,要以初次見了天冬的那次開始。說來就須回矚遠(yuǎn)遠(yuǎn)的過去了。那還是冬天,在一座花園的客廳里,圍爐閑話的若干人中有著園主的姑娘。她是光艷照人的,印象像一朵春花,像夏夜的一顆星,所以還記得清楚。記得清座邊是茶幾,隔了茶幾擺得是翡翠屏,是透剔精工的楷木如意,是漆得亮可鑒人的七弦琴。再就是那么幾架盆栽了。記得先是細(xì)葉分披的長長垂條惹了我的注意,又看見垂條間點綴了粒粒滾圓的紅豆,好奇,因而就問起座側(cè)光艷的主人來:
“是什么草?”
“這文竹么?——噢,叫天冬草呢。”
“可是冬夏常青的?”
“嗯,正是,冬夏常青的。”
“結(jié)種子的吧?”
“啊,結(jié)種子。這紅豆就是!
“‘紅豆?’‘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 可就是這——?”
那邊略一遲疑,微微紅了臉,像笑出來了幾個字似的說:“大概不是。”
“總會種了就出吧?請摘我?guī)最w。”
就那樣從水蔥般的指端接過來,握了一把珊瑚色珠圓種子,天冬與我結(jié)了緣。于今,轉(zhuǎn)眼已是十年了。望回去多么渺茫想來又多么迅速的歲月啊!聽說那花園的姑娘早已出了閣,并已是兩個寶寶的母親了呢。
(二)
在故都,毗連的書肆堆里,我曾有過一爿很像樣的書齋來著。屋里兩三架書,桌一幾一,數(shù)把雜色座椅。為粉飾趣味,墻上掛了幾幅圖畫;應(yīng)景兒跟了季節(jié)變化也在花瓶水盂里插幾枝桃杏花,散亂地擺幾盆擔(dān)子上買的秋菊之類。雖說如此,那自春及冬稱得起長期伴侶的卻是一盆天冬草。
提起那盆天冬草,也是有來歷的。原初一個柔性朋友,脂粉書報之暇,很喜好玩那么幾樣小擺設(shè),窗頭床頭放幾棵青草紅花。人既細(xì)心,又漂亮,花草都仿佛替她爭光,賺面子,凡經(jīng)她親手調(diào)理出來的,無不喜笑顏開帶一副欣欣向榮之氣。她有的一棵天冬,就是早早替她結(jié)了累累紅豆抽了長長枝條的。后來,這位朋友出嫁,屋里花草就成了九霄云外的玩意了。未能忘情,她才一一替它們另找了主,分送了朋友。結(jié)果我有的就是那盆天冬。
一則自己愛好,再則也算美人之遺,那盆天冬草,就在那一個冬天得了我特別的寵幸。梳理垂條,剪摘黃葉,那愛護(hù)勝過了自己珍藏的一枝羽箭。朋友來,總喜歡投主人所好,要竭力稱贊那天冬草,并將話遠(yuǎn)遠(yuǎn)牽到那前任的園丁身上,扯多少酸甜故事。因此,天冬草在朋友當(dāng)中便有了另一番情趣。那綠條紅豆間也就常;沃粋渺不可企的美的影子了。
今天從賣花擔(dān)上新買了一盆天冬草,又將舊衣服——許多往事——給倒了一回箱。實在說,這是多事的。你看,那伊人的饋贈呢?那好人兒呢?那一幫熱得分不開的伙計呢?噲!最怕吹舊日的好風(fēng)啊!
(三)
現(xiàn)在,且將一盆天冬草擺下,書室里也安排個往日的樣子罷。管它外面偷偷擠來又偷偷擠去的是魑魅還是魍魎哩,進(jìn)屋來好好收拾一下殘夢要緊。敝帚千金,自己喜歡的就是異珍。出了門,盡管是千萬個人的奴隸,關(guān)起門來,卻是無冕的皇帝哩。有天冬草在,我便有壯志,便有美夢,便有做伴麗人;書,文章,愛情友誼也有吧,自己就是宇宙了呢。怎么樣?小氣的人啊,你瞧這天冬草!
人,往往為小人伎倆而憤慨,碰了壁便喪氣灰心,其實干嗎呢?木石無知,小人非人,為什么要希冀糞土里會掏得出金呢?與其有閑去盼黃河水清,烏鴉變白,還是憑了自己的力去鑿一注清流養(yǎng)一群白鴿的好。煩人的事先踢開,且禱祝著心常青。有如座側(cè)天冬草,并以天冬草紅豆作證,給一切抑郁人鋪襯一條坦蕩的路吧。
1934年8月28日,萬年兵營雨夜
(選自《吳伯簫散文》,有刪改)
1.請說說“木石無知,小人非人,為什么要希冀糞土里會掏得出金呢?”一句在文中的含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從表達(dá)方式的角度分析文章三部分之間的關(guān)系?(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說“管它外面偷偷擠來又偷偷擠去的是魑魅還是魍魎哩,進(jìn)屋來好好收拾一下殘夢要緊”體現(xiàn)了作者虛無、消極的人生態(tài)度。你的看法如何?請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進(jìn)行探究。(7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對這篇散文的理解與賞析,最恰當(dāng)?shù)膬身検? )
A.文章開篇就把“花”和“草”進(jìn)行了對比,突出了“我”對天冬草的喜愛之情;最后又以天冬草結(jié)尾,前后照應(yīng),結(jié)構(gòu)完整。
B.“我”第一次見到天冬草,被其細(xì)葉分披的長長垂條和粒粒滾圓的紅豆吸引,于是便向主人詢問,并由此和天冬草結(jié)緣。
C.“那綠條紅豆間也就常;沃粋渺不可企的美的影子了”的意思是,和天冬草有關(guān)的人和事雖已經(jīng)遠(yuǎn)逝,但已成為美好的形象,常浮現(xiàn)在“我”的眼前。
D.文章多處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如“仿佛是從兒時就養(yǎng)成的嗜好”“她是光艷照人的,像一朵春花,像夏夜的一顆星”等。
E.綜觀全文,作者主要運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現(xiàn)手法,通過寫天冬草以及相關(guān)的人和事,寄托了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主旨簡潔明快,令人感奮。
二、閱讀下面的散文,完成5~8題。
紅葉歸處是秋風(fēng)
查 干
、僮怨胖两瘢t葉有著無盡的話題。每每讀到有關(guān)紅葉的文字,我便心動,不由自已地沉浸于哲理的思考。
②有一年在京郊紅螺寺,我真真切切地讀到了一片元寶楓葉內(nèi)心的獨白。那正是十月末的一天,天空一片高藍(lán),遠(yuǎn)山近嶺到處是燃燒的紅葉在秋風(fēng)中靜默,使人不由想起“禪氣”這個詞。我仰頭去讀高巖上的一樹紅葉,猛然,其中一片碩大的從高處安然飄落,不帶一絲憂傷,仿佛是一位遠(yuǎn)游的行僧,在欣欣然歸來。楓葉紅透,似一襲袈裟,在秋陽下閃著奇異的光芒。我想到了去西天取經(jīng)的那位高僧,和他的白馬。這樣的時刻,恰有一聲聲晚鐘從紅螺寺高墻里傳了出來,像是迎賓曲。葉落歸根,就該是這樣的氛圍。葉落,是一種美好莊嚴(yán)的過程,是一種天律,不可違背,也不可抵觸。
、塾袝r,人不如紅葉。它們那種面對凜冽秋風(fēng)時的坦然和睿智,不能不叫人深思。
、茉跉q月漫漫中,甚至連小小動物都去勇敢地面對生與死。我觀察多年,從來沒有見到一只自然死亡的鳥。而人類就有些不同,首先想的是長命百歲,甚或萬歲。那些帝王將相活著時作威作福,死后也不叫百姓安寧。人是萬物之靈,卻不知順從自然規(guī)律,一見死神就亂了方寸,這是一種很可悲的心態(tài)。
、萦幸荒晟钋铮覀兊蕉缮缴钐幍睦群语L(fēng)景區(qū)采風(fēng)游覽。這里天然小路曲曲彎彎,一直沿著山下的河流,伸向曠野和原始。河水清澈,似一條玉液在靜靜地流。爬上一處高地,遠(yuǎn)眺近目,夕陽依依,諸峰相銜,山上山下都是斑斕的夢境。金黃和火紅,使人目不暇接神魂顛倒。是夜,山月當(dāng)空。一陣山風(fēng)拂過,樹木花草奪人魂魄的清香,不但醉倒了山客,也引來了一大群高大的水鹿。它們?nèi)缂s而至,來舔喇叭河賓館為它們準(zhǔn)備的硝,離我們只有百米之距,它們?nèi)杂行┰S警覺,但很安靜,以它們發(fā)藍(lán)的眸子,看著我們。我一時興起,給這些不速之客唱起一首又一首的蒙古民歌。其中一只,顧不得舔硝,豎耳聆聽,同游者笑著說,你終于在這蠻野之地遇上知音了。沒錯,它一定聽懂了我的歌聲,并且體會了其中的內(nèi)涵。天人合一,絕非僅僅是理想,只要人類懷有一腔慈悲之心。
⑥不料,這一天的后半夜猛然間刮起了山風(fēng),氣勢逼人,似排山倒海。我心中起憂,擔(dān)心紅葉的命運,久久不能入睡。晨五時,夢中有了幻聽,聽到了鐘聲由遠(yuǎn)而近,轟然而優(yōu)雅。我披衣而起,抓起相機(jī)便匆匆出得門去。山風(fēng)有些冷,但安靜了許多,俯仰之間,滿眼都是落葉,像一地微微挪動的落霞。它們落得安然飄得富有詩意,竟無半點憂傷,躺成了一山的哲思。憂郁的我,卻成了多余。驚愕之余,我終于有了一些禪悟。自然萬物,原本沒有高低優(yōu)劣之分,只是人類給自己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鏡,讀不到事物的本色罷了。
、叩纳届F中,我站在秋風(fēng)中的山野,終于明白:人或者說我自己,是弱智者,而非萬物之靈。眼下,躺了一山的紅紅落葉,正在完成一種交接儀式,生與死,在這里只是一個概念而非實質(zhì)。我有幸列席這樣的一次儀式,不知不覺中提升了自己的一點點高度,并且讀到自己靈魂的色澤,也正在由灰變紅。
、嗉t葉歸處是秋風(fēng),擁有秋風(fēng)的萬物有福了。
(選自《中國作家網(wǎng)》,有刪改)
5.文章第①段說,“每每讀到有關(guān)紅葉的文字,我便心動,不由自已地沉浸于哲理的思考!苯Y(jié)合全文,談?wù)勛髡哂心男罢芾淼乃伎肌?請分條簡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描寫紅葉,為什么在第⑤段寫到“一大群高大的水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第⑦段中說,“讀到自己靈魂的色澤,也正在由灰變紅!狈治觥盎摇焙汀凹t”表達(dá)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變化過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作者先稱“人是萬物之靈”,文末卻說人“非萬物之靈”。對這種看似矛盾的表述,談?wù)勀愕睦斫夂驼J(rèn)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 沒有必要為小人的伎倆而憤慨,在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中碰了壁也沒有必要灰心喪氣,對小人和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不能抱有美好的希望。(每點1分,答全4分)
[解析] 本題考查理解重要語句的含意的能力。文中說人們往往為小人伎倆而憤慨,碰了壁而喪氣灰心。聯(lián)系前后語境,“糞土”比喻小人當(dāng)?shù)赖暮诎瞪鐣,“金”比喻人們美好的希望。為什么要希冀糞土里會掏出金呢?旨在告誡人們沒有必要對小人和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抱有美好的愿望。
2.[答案] 一、二部分主要運用了敘述與描寫的表達(dá)方式,第三部分主要運用了議論與抒情的表達(dá)方式。(2分)一、二部分是基礎(chǔ),這兩部分描寫了天冬草的美好,為下文議論與抒情作鋪墊;(2分)第三部分是升華,作者通過天冬草表達(dá)了自己的人生感悟。(2分)
[解析] 本題考查分析文章的表達(dá)技巧和文章結(jié)構(gòu)的能力。解答此題首先要明確表達(dá)方式有記敘(敘述)、描寫、議論、抒情等。在一般的文章構(gòu)思中,先敘述與描寫,再議論與抒情,前者是后者的基礎(chǔ),后者是前者的升華。其次,在具體分析時要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來談。
3.[答案] 這種觀點不對。從文章第三部分內(nèi)容來看,作者在那個魑魅魍魎橫行的社會,躲進(jìn)自己的天地,收拾“殘夢”,在自己的天地里“有壯志,有美夢”,有“書、文章、愛情友誼”“自己就是宇宙”,這種不隨波逐流的人生態(tài)度正體現(xiàn)了作者對美的執(zhí)著追求和與丑惡的現(xiàn)實勢不兩立的精神,這種人生態(tài)度無疑是積極的。
這種觀點有道理。面對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真的猛士應(yīng)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但作者卻躲進(jìn)小樓,躲進(jìn)自己的小天地,沉于玩花弄草,迷于自己的美夢與詩書。俗話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zé)”,作者的行為無疑是明哲保身、消極于世的做法,如果人人都這樣,那誰來打破這社會的黑暗呢?
(觀點1分,闡述6分)
[解析] 本題是一道探究題,考查對作者情感傾向的探究能力。社會現(xiàn)實黑暗,如果能做到潔身自好,不隨波逐波,也是一種可貴的品質(zhì),也是一種對現(xiàn)實的反抗;如果社會黑暗,人人潔身自好,明哲保身,那么誰來改造這個社會呢?總之不論哪一種觀點,一方面要結(jié)合文本,另一方面要自圓其說。
4.BC [解析] A項,文中并沒有把“花”與“草”進(jìn)行對比。D項,“仿佛是從兒時就養(yǎng)成的嗜好”不是比喻句,“仿佛”只表推測語氣。E項,“簡潔明快”錯,應(yīng)是“含蓄蘊藉”。
5.[答案] ①葉落,是一種美好莊嚴(yán)的過程,是一種天律,不可違背,也不可抵觸。②只要人類懷有一腔慈悲之心,就能天人合一。③自然萬物,沒有高低優(yōu)劣之分。④人非萬物之靈,要順從生與死的自然規(guī)律。(每點1分,意思對即可)
[解析] 本題考查分析作品結(jié)構(gòu)、概括作品主題的能力。根據(jù)題意,可篩選出第②段“葉落,是一種美好莊嚴(yán)的過程,是一種天律,不可違背,也不可抵觸”,第④段“人是萬物之靈,卻不知順從自然規(guī)律,一見死神就亂了方寸,這是一種很可悲的心態(tài)”,第⑤段“天人合一,絕非僅僅是理想,只要人類懷有一腔慈悲之心”,第⑥段“自然萬物,原本沒有高低優(yōu)劣之分,只是人類給自己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鏡,讀不到事物的本色罷了”,第⑦段“生與死,在這里只是一個概念而非實質(zhì)”等句子整合概括。
6.[答案] ①一群水鹿的出現(xiàn),表明喇叭河風(fēng)景區(qū)不僅有迷人的紅葉,也有美麗的動物,襯托環(huán)境優(yōu)美。②“我”縱情歌唱,水鹿聆聽,為“天人合一,絕非僅僅是理想”的觀點作鋪墊。③突出了全文主題“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深化了文章立意。(“襯托”“鋪墊”“突出”“深化”等各1分,答全5分;意思對即可)
[解析] 本題考查分析作品表現(xiàn)手法,探討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賞析作品形象,賞析作品內(nèi)涵,領(lǐng)悟作品的藝術(shù)魅力的能力。文章的主體形象是紅葉,寫紅葉和寫水鹿一樣是為了表達(dá)作者對人與自然關(guān)系的思考。
7.[答案] “灰”是指山風(fēng)刮起后,作者對紅葉的命運的擔(dān)憂和憂郁。(3分)“紅”是指意識到躺了一山的落葉完成的是生命的儀式的交接,作者心中的坦然和釋然。(3分)(能答出“擔(dān)憂和憂郁”到“坦然和釋然”的感情變化過程即可得分,意思對即可)
[解析] 本題考查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根據(jù)題意,可聯(lián)系第⑥段和第⑦段“我心中起憂,……”“驚愕之余,我終于有了一些禪悟……”,“我站在秋風(fēng)中的山野,終于明白……”等句意,理解作者的情感。
8.[答案] ①看似矛盾的表述,表現(xiàn)了作者對人與自然關(guān)系認(rèn)識的深化,人由凌駕于自然之上到與自然萬物平等相處,這種認(rèn)識是可貴的。②第一處,“萬物之靈”是作為紅葉的對立物出現(xiàn)的,他以帝王將相為代表;他們沒有表現(xiàn)出“萬物之靈”的坦然和睿智。③第二處,作者直接否定了人是“萬物之靈”,他觀察紅葉飄零等自然景觀,悟到自然萬物原本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生與死,是一種天律,不可違背。紅葉飄落,萬物有福。(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
[解析] 本題考查對作品表現(xiàn)出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作出評價,對作品進(jìn)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chuàng)意的解讀的能力。根據(jù)文意,作者對人類在自然中的地位的認(rèn)識有一個變化的過程,因而應(yīng)首先認(rèn)定作者的觀點并不矛盾,進(jìn)而根據(jù)作者思考的過程闡釋并不矛盾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