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1·江蘇卷)據(jù)《與公肅甥書》記載:“憶昔時邸報,至(明)崇禎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并是寫本!睂Α盎畎妗崩斫庹_的是( )
A.活版技術從明代開始使用
B.活版之前信息傳遞均用手抄
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
D.活版在四大發(fā)明中出現(xiàn)最晚
解析:本題以明朝人的信件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古代科技“活版”的理解,以及學生對材料的解讀能力與理解能力。解答本題要把握好材料含義,材料突出“邸報”自崇禎十一年才有“活版”,以前是寫本;畎嬗∷⒊霈F(xiàn)于北宋,排除A項;活版印刷之前有雕版印刷,排除B項;最早的活版是泥活字,排除C項。戰(zhàn)國有司南,指南針出現(xiàn)最早;造紙術發(fā)明于西漢;火藥發(fā)明于隋唐;活版發(fā)明于宋。
答案:D
2.(2013·重慶卷)某中學生參加電視節(jié)目的知識競賽,有一道關于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的題,他很難確定其中表述正確的選項,向你電話求助。你應幫他選擇( )
A.“司南”最早出現(xiàn)于春秋時期
B.“蔡侯紙”是中國古代最早的紙
C.火藥在唐代開始應用于軍事
D.活字印刷書籍的出現(xiàn)始于元朝
解析:本題考查古代中國四大發(fā)明!八灸稀弊钤绯霈F(xiàn)于戰(zhàn)國時期,A項表述錯誤;中國古代最早的紙出現(xiàn)于西漢,“蔡侯紙”是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后出現(xiàn)的,B項錯誤;火藥在唐末開始用于軍事,C項正確;活字印刷術出現(xiàn)于北宋中期,活字印刷書籍不可能始于元朝,D項錯誤。故本題選C項。
答案:C
3.(2013·山東卷)古代中國的發(fā)明大多來源于人們的生產(chǎn)經(jīng)驗和生活體驗。下列與發(fā)明火藥密切相關的活動是( )
A.耕作 B.采礦
C.鑄造 D.煉丹
解析:中國古代煉丹家在煉制丹藥時發(fā)明了火藥,故D正確。
答案:D
4.(2013·課標Ⅱ卷)司馬遷著《史記》時,文獻關于黃帝的記述內(nèi)容不一甚至荒誕,有人據(jù)以否定黃帝的真實性。司馬遷游歷各地,常常遇到人們傳頌黃帝的事跡。有鑒于此,他從文獻中“擇其言尤雅者”,編成黃帝的事跡列于本紀之首。這一撰述過程表明( )
A.《史記》關于黃帝的記錄準確可信
B.傳說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歷史真實
C.歷史文獻記錄應當與口頭傳說相印證
D.最完整的歷史文本記錄的歷史最真實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司馬遷在撰寫《史記》時,從文獻中“擇其言尤雅者”編成黃帝的事跡。文獻的記錄都帶有主觀色彩,A項表述過于絕對。人們傳頌黃帝的事跡,文獻中有對黃帝的贊譽,可見,傳說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歷史真實,故B項正確。C項“歷史文獻記錄應當與口頭傳說相印證”在題干中不能得到體現(xiàn)。D項表述過于絕對。
答案:B
5.(2011·福建卷)某中學研究性學習小組擬出一期題為“走進京劇”的墻報。同學們就欄目標題提出四組方案,其中準確的是( )
A.乾嘉落戶 同光揚名 民族瑰寶
B.戲曲之祖 生旦凈丑 曲苑奇葩
C.元末初創(chuàng) 京城獻戲 聲名鵲起
D.四大徽班 康乾京化 獨領風騷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古代京劇的發(fā)展歷程。中國戲曲之祖是昆曲,B項錯誤;京劇形成于清朝道光年間,C、D兩項錯誤。乾嘉時期是京劇的形成時期,同光時期是京劇的繁盛時期,京劇是中國的“國粹”,是民族瑰寶,故選A項。
答案:A
6.(2013·課標Ⅱ卷)清代有學者說:“古有儒、釋、道三教,自明以來,又多一教,曰小說……士大夫、農(nóng)、工、商賈,無不習聞之,以至兒童、婦女不識字者,亦皆聞而如見之,是其教較之儒、釋、道而更廣也!边@表明( )
A.小說成為一種新的宗教傳播載體
B.小說的興起沖擊了封建等級觀念
C.市民階層擴大推動世俗文化發(fā)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會的價值觀念
解析:一定時期的文化是一定時期社會政治、經(jīng)濟狀況在思想觀念上的反映。明清時期,隨著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市民階層擴大,適應市民階層需要的小說蓬勃發(fā)展。從材料信息看,明代以來,士、農(nóng)、工、商都喜歡小說,小說的教化影響比儒、佛、道的影響更廣泛。這從本質(zhì)上說明市民階層擴大推動了世俗文化的發(fā)展,故C項符合題意。其他三項均與材料信息不符。
答案:C
7.(2011·安徽卷)下圖為蘇軾的《枯木怪石圖》,有評價說,枝干“虬(qiú,盤曲)屈無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能體現(xiàn)其風格的是( )
A.“意存筆先,畫盡意在”
B.“筆才一二,像已應焉”
C.“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D.“以清雅之筆,寫山林之氣”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文人畫的寫意風格,重在表達作者的情感,并不在于“寫真”,因此,A項正確,B項是“寫真”風格,錯誤。C項是文人畫的形式,D項是文人畫的內(nèi)容,都不是“風格”。
答案:A
8.(2013·江蘇卷)從甲骨的刻符、青銅器的銘文,到筆畫詳備的楷書,綴連成一幅生動的文字史畫卷。觀察下面圖片,可以得出的準確認識是( )
A.楷體漢字形態(tài)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B.楷體漢字飛舞飄逸便于抒情達意
C.甲骨文字是不可識讀的刻畫符號
D.甲骨文具有現(xiàn)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解析:甲骨文經(jīng)過多次演變才發(fā)展為楷體漢字,故A項表述錯誤。飛舞飄逸不是楷體漢字的特征,故B項錯誤。大多數(shù)甲骨文字已被識讀,故C項錯誤。從圖片中可以看出甲骨文字已經(jīng)具備了現(xiàn)代文字的某些特征,故D項正確。
答案:D
9.(2012·全國卷)秦漢以后,官府下層文職人員俗稱“刀筆吏”,這一稱謂起因于秦漢時期此類人員的( )
A.工作器具 B.工作內(nèi)容
C.工作職責 D.工作性質(zhì)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能力。秦漢時期書寫工具主要是竹、木簡,到了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才制成能書寫的纖維紙。而古人用簡牘時,如有錯誤,即以刀削之,故古時的讀書人及政客常常隨身帶著刀和筆,以便隨時修改錯誤,因此他們當時被稱為“刀筆吏”,由此判斷A項正確;B、C、D三項涉及他們的具體工作職能,與題干要求不符。
答案:A
10.(2012·安徽卷)2010年發(fā)行的首套宣紙材質(zhì)郵票《中國古代書法——行書》,被稱為國家名片與國寶藝術的完美集合,彰顯了宣紙“紙壽千年,墨潤萬變”的獨特魅力。下圖中屬于該套郵票的是( )
解析:A項,隸書,排除。B項,楷書,排除。C項,行書,正確。D項,草書,排除。
答案:C
11.(2012·福建卷)字典《說文解字》釋讀為:“大冊也!苯袢苏J為似手捧冊置于架上。該釋讀與下列記錄文字信息材料相關的是( )
A.甲骨 B.絲帛
C.竹木簡 D.石碑
解析:具體分析如下:從字典的古今釋讀可以判斷該字為象形字,“冊”字本有竹簡、木簡成書之意,加上《說文解字》成書于造紙術問世的漢代,此前中國的文字記錄材料以竹簡和木簡為多。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