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擇題(共12小題)
1.以下與遺傳物質相關的敘述,正確的是( )
A.豌豆的遺傳物質是DNA和RNA
B.甲流病毒的遺傳物質含有S元素
C.T2噬菌體內,堿基A、C、G參與組成的核苷酸有6種
D.核酸是所有生物的遺傳物質,其中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解析:有細胞結構的生物(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遺傳物質均是DNA;DNA的基本組成元素是C、H、O、N、P,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元素是C、H、O、N,絕大部分蛋白質含S元素;T2噬菌體的遺傳物質是DNA,它不能獨立生活,堿基A、C、G參與組成的核苷酸只有3種脫氧核糖核苷酸;所有生物的遺傳物質都是核酸,大多數(shù)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即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答案:D
2.在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中,在培養(yǎng)有R型細菌的1、2、3、4四支試管中,依次加入從S型活細菌中提取DNA、DNA和DNA酶、蛋白質、多糖,經過培養(yǎng),檢驗結果發(fā)現(xiàn)試管內仍然有R型細菌的是( )
A.3和4 B.1、3和4
C.2、3和4 D.1、2、3和4
解析:2、3、4三支試管內只有R型細菌,因為沒有S型細菌的DNA,所以都不會發(fā)生變化。1號試管因為有S型細菌的DNA,所以會使R型細菌發(fā)生轉化,但是發(fā)生轉化的R型細菌只是一部分,故試管內仍然有R型細菌存在。
答案:D
3.下圖為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中的基本步驟,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①要加熱處理,②要將各提取物分別與R型菌混合培養(yǎng),③轉入固體培養(yǎng)基
B.①不加熱處理,②要將所有提取物與R型菌共同培養(yǎng),③轉入液體培養(yǎng)基
C.③轉入固體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結果只有S或R型一種菌落
D.③轉入固體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結果可能有S、R型兩種菌落
答案:D
4.在“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中,如果對35S標記的噬菌體一組(甲組)不進行攪拌、32P標記的噬菌體一組(乙組)保溫時間過長,其結果是( )
A.甲組沉淀物中也會出現(xiàn)較強放射性,乙組上清液中也會出現(xiàn)較強放射性
B.甲組上清液中也會出現(xiàn)較強放射性,乙組上清液中也會出現(xiàn)較強放射性
C.甲組沉淀物中也會出現(xiàn)較強放射性,乙組沉淀物中也會出現(xiàn)較強放射性
D.甲組上清液中也會出現(xiàn)較強放射性,乙組沉淀物中也會出現(xiàn)較強放射性
答案:A
5.下列關于遺傳物質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和DNA
B.遺傳物質的基本組成單位是脫氧核糖核酸或核糖核酸
C.DNA是噬菌體的主要遺傳物質
D.果蠅的1個精原細胞至少產生兩種遺傳物質有差異的精子
解析: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或DNA;遺傳物質的基本組成單位是脫氧核苷酸或核糖核苷酸;噬菌體的遺傳物質只有DNA;果蠅的1個精原細胞至少可產生4個2種遺傳物質有差異的精子。
答案:D
6.在探索遺傳物質的過程中,赫爾希和蔡斯做了關于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此實驗證明了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B.用含有充足有機物的完全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T2噬菌體
C.用同位素32P標記的一組實驗中,放射性主要分布在試管的上清液中
D.細菌裂解釋放的噬菌體中,可檢測到32P標記的DNA,但檢測不到35S標記的蛋白質
解析:赫爾希和蔡斯的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可以證明DNA是遺傳物質,但不能證明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A錯。T2噬菌體是一種病毒,必須寄生在活細胞內才能生存并繁殖,培養(yǎng)基內需加入相應的宿主活細胞,B錯。用同位素32P標記的一組實驗中,放射性主要分布在試管的沉淀物中,C錯。細菌裂解釋放的噬菌體中,可檢測到32P標記的DNA,但檢測不到35S標記的蛋白質,因為35S標記的親代的蛋白質外殼并未進入宿主細胞,D對。
答案:D
7.下列有關探究生物體遺傳物質的實驗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格里菲思以肺炎雙球菌為實驗材料得出的結論是DNA是使R型菌發(fā)生轉化的物質
B.艾弗里以肺炎雙球菌為實驗材料得出的結論是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C.赫爾希和蔡斯的實驗是以含35S和32P的培養(yǎng)基分別培養(yǎng)噬菌體再侵染大腸桿菌
D.赫爾希和蔡斯的實驗中,子代噬菌體可檢測出32P,說明DNA是噬菌體的遺傳物質
解析:格里菲思實驗的推論:加熱殺死的S型菌中含有某種轉化因子,能將R型活菌轉化為S型活菌;艾弗里等對S型菌中的物質進行了提純和鑒定,并與R型細菌混合培養(yǎng),得出的結論是DNA是遺傳物質;噬菌體是病毒,不能直接用培養(yǎng)基進行培養(yǎng)。
答案:D
8.噬藻體是感染藍藻的DNA病毒。用32P標記的噬藻體感染藍藻細胞,培養(yǎng)一段時間,經攪拌、離心后進行放射性檢測。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32P標記的是噬藻體DNA中的胸腺嘧啶
B.攪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藍藻上的噬藻體與藍藻分離
C.離心后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試管的上清液中
D.此實驗證明DNA是噬藻體的遺傳物質
解析:32P標記的是噬藻體DNA中的所有堿基;攪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藍藻表面上的噬藻體與藍藻分離;離心后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試管的沉淀物中;由于缺乏對照試驗,故不能說明噬藻體的遺傳物質是DNA。
答案:B
9.赫爾希與蔡斯分別用含32P和35S的T2噬菌體與未被標記的大腸桿菌培養(yǎng)液混合,一段時間后經過攪拌、離心得到了上清液和沉淀物。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用32P和35S標記的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需長時間保溫培養(yǎng)
B.32P主要集中在上清液中,沉淀物中也不排除有少量放射性
C.如果離心前混合時間過長,會導致上清液中32P放射性升高
D.本實驗證明病毒的遺傳物質是DNA或RNA
解析: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混合保溫時間不宜過長,否則細菌裂解,子代噬菌體釋放出來影響實驗結果的觀察;32P主要集中在沉淀物中,上清液中的放射性較低;本實驗只能證明噬菌體的遺傳物質是DNA。
答案:C
10.“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是研究遺傳物質的經典實驗,主要過程如下:①標記噬菌體→②噬菌體與細菌混合培養(yǎng)→③攪拌、離心→④檢測放射性。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①需要利用分別含有35S和32P的細菌
B.②中少量噬菌體未侵入細菌會導致實驗失敗
C.③的作用是加速細菌的解體
D.④的結果是沉淀物中檢測到放射性
解析:噬菌體是一種寄生在細菌內的病毒,需要分別利用含有35S和32P的細菌來培養(yǎng)、標記噬菌體;噬菌體與細菌混合培養(yǎng),少量的噬菌體未侵入細菌不會導致實驗的失敗;攪拌、離心是為了讓附著在大腸桿菌表面的噬菌體與大腸桿菌分離;確定放射性出現(xiàn)的位置,就要聯(lián)系噬菌體被標記的部位,若噬菌體被標記的是DNA,則在沉淀物中檢測到大量的放射性,若被標記的是蛋白質外殼,則應在上清液中檢測到大量的放射性。
答案:A
11.艾弗里及其同事在一組含R型肺炎雙球菌的培養(yǎng)基中分別加入從S型細菌中提取的下列物質:①蛋白質 ②莢膜多糖、壑|、蹹NA ⑤用DNA酶充分處理的DNA
結果只在加入④的培養(yǎng)基上檢測到S型細菌。對此實驗的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該實驗要用到細菌培養(yǎng)技術,物質的分離提純和鑒定技術
B.分別含①②③④的幾個組之間不存在對照,只有含④⑤的兩組之間存在對照
C.含④的培養(yǎng)基上形成的表面粗糙的菌落即是S型細菌菌落
D.在含R型細菌的培養(yǎng)基上加入④培養(yǎng),檢測到S型細菌,表明發(fā)生了細胞分化
解析:此實驗涉及細菌培養(yǎng)技術、物質的分離提純和鑒定技術;實驗中①②③⑤組和④組形成對照;S型細菌的菌落表面光滑;S型細菌的形成與細菌的轉化有關,與細胞分化無關。
答案:A
12.下圖表示科研人員探究“煙草花葉病毒(TMV)遺傳物質”的實驗過程,由此可以判斷( )
A.水和苯酚的作用是分離病毒的蛋白質和RNA
B.TMV的蛋白質不能進入煙草細胞中
C.侵入煙草細胞的RNA進行了逆轉錄過程
D.RNA是TMV的主要遺傳物質
解析:從圖示分析,TMV放入水和苯酚中后,RNA和蛋白質分離,A正確;通過接種的方式,TMV的蛋白質可以進入煙草細胞中,B錯;此實驗不能看出TMV的RNA在煙草細胞中進行了逆轉錄過程,C錯誤;此實驗說明TMV的遺傳物質是RNA,而不是蛋白質,沒有主次之分,D錯誤。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