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俳烁实业有限公司

單獨報考
當(dāng)前位置:中華考試網(wǎng) >> 高考 >> 廣西高考 >> 廣西高考語文模擬題 >> 2017年廣西高考語文基礎(chǔ)練習(xí)題(六)

2017年廣西高考語文基礎(chǔ)練習(xí)題(六)

中華考試網(wǎng)  2017-04-10  【

1.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百雉指的是城墻,在此指城墻的高度。雉指的是古代計算城墻面積的單位,長三丈高一丈為一雉。

B.”繕甲兵”,繕有修補,保養(yǎng),抄寫之意。在此文是保養(yǎng)盔甲兵器的意思。

C.詩:文學(xué)體栽的一種,通過有節(jié)奏和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fā)情感,但在此是《詩經(jīng)》的簡稱。

D.《左傳》為編年體史書,此文屬于一篇完整而優(yōu)美的記事散文。

1.B(繕在此處意為修補,修繕鎧甲兵器,準(zhǔn)備作戰(zhàn)。)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古代的學(xué)校有“庠”“序”之稱。太學(xué)是中國古代的國立大學(xué),太學(xué)之名始于西周。

B.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進(jìn)士是通過最初一級朝廷考試者,意為可進(jìn)授爵位之人。

C.陛下是對帝王的尊稱,可譯為“您”。陛下的“陛”原指帝王宮殿的臺階。

D.降級授予官職,貶謫官員,不限降低幾級,稱責(zé)授。其它降級授官的詞語還有左遷、遷謫等。

2.B通過最后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

3.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字,又稱“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進(jìn)士,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后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為進(jìn)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意為可以進(jìn)授爵位之人。

C.比部,魏晉時設(shè),為尚書列曹之一,尚書、門下、內(nèi)史三省是隋唐時的中樞權(quán)力機構(gòu)。

D.勤王,指君主制國家中君王有難,而臣下起兵救援,稱為“勤王”是因為夏商周時只天子稱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諸侯。

3.A(字是成年時才取的,名不是)

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B、漢代的國家中樞機構(gòu)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組成,稱“三公”。其中御史大夫總管行政。

C、“頓首”是古代的一種禮節(jié),即拜跪于地,引頭至地,頭頓地再舉起。

D、“乞骸骨”就是官員自請退職,字面意思就是請求使骸骨歸葬故鄉(xiāng)。

4.B(丞相總管行政,御史大夫主管監(jiān)察和秘書工作。)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稱自己往往稱字,稱別人往往稱名。

B.明經(jīng),漢朝出現(xiàn)的選舉官員的科目,被推舉者須明習(xí)經(jīng)學(xué)。

C.擢,一般表示升官,“左遷”是降職的委婉說法,“徙”則表示一般的調(diào)職。

D.謚號是人死之后給予的稱號,有官謚、私謚之分,有褒有貶。

5.(3分)A(稱自己往往稱名,稱別人往往稱字)

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 “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于禮貌和尊敬。

B.“巡撫”: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級地方長官,地位略次

于總督,別稱“撫院”、“撫臺”、“撫軍”。

C.黜:指罷免官職,古代表示罷免官職的詞還有:奪、除、免、去、廢等。

D.“卒”:專用于指大夫或相當(dāng)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級官員的死。唐代以后則用作“死”的通稱。其它意為“死”的詞還有:崩、薨等。

6.C(“除”指任命、授予官職。)

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殿試,是科舉制度中最高一級的考試,在宮廷舉行,由皇帝親自主持,只考策問一場。

B.中書舍人、給事中、吏部尚書是古代官職;“政和’’、“建炎’’和“紹興’’是皇帝年號。

C. 補,指官員由候補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職或免去官職。

D.行伍,我國古代兵制,五人為伍,五伍為行,后用“行伍”泛指軍隊。

7.C(“除”,任命官職。)

8.下列對對文中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若大王守籓端拱”一句中,“端拱”一詞有多個義項,在這句中,應(yīng)為“閑適自得,清靜無為”之意。

B. 從文中的表述來看,唐朝所采用的官制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套組織嚴(yán)密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它確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襲未改。

C.文中最后一段出現(xiàn)“解職”一詞,這與“致仕”詞義恰好相反。

D.文中多次出現(xiàn)與官職調(diào)動相關(guān)的一個詞“遷”,在古代還有 “左遷”“右遷”的說法,右遷為升官,左遷為降職。

8.答案C!敖饴殹迸c“致仕”詞義相近。

9.下列對文中劃線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校尉,官名。校,軍事編制單位。尉,軍官。校尉為部隊長之意。西漢,漢武帝為了加強對長安城的防護(hù)而置中壘、屯騎、步兵、越騎、長水、胡騎、射聲、虎賁八校尉。八校尉之秩皆為比二千石,屬官有丞及司馬。

B.游徼,鄉(xiāng)官之一。原為泛稱,意為有秩祿的官吏中最低級人員。秦末始為官名。漢沿設(shè)。掌巡察緝捕之事。魏、晉、南北朝多沿設(shè)。

C.世券,又稱鐵券。明代賜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權(quán)的憑證。形制如瓦,其大小依官爵高低分為九等,外刻其功,中鐫其過。每副各分左右,左存功臣,右藏內(nèi)府。若子孫犯罪,取券勘合,折其功過予以赦減。

D.爵,在文中指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周以后各封建王朝都有封爵制度,爵稱和爵位制度雖然因時而異,但被封爵者都有封地且可世襲。

9.D 宋代,除世襲爵位外,很多封爵只是終身爵,身死爵除。

10.下列對文中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遷”在古代稱調(diào)動官職,一般指升職,如:升遷。也指貶謫,放逐,如“遷謫” 指貶官遠(yuǎn)地,“遷客”指流遷或被貶謫到外地的官。

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號。習(xí)慣上,唐朝以前對歿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謚號,如漢武帝、隋煬帝,而不稱廟號;唐朝以后,由于謚號的文字加長,則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兩代才用年號來稱呼,文中的年號還有“英宗”。

C.“明年進(jìn)都督僉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現(xiàn)代漢語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義不同。“進(jìn)”在文中指“晉升”“提拔任用”。

D.文中“謚武勇”的“ 謚”是謚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稱號叫謚號,一般根據(jù)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yǎng),進(jìn)行一種褒揚的評價,也有表貶抑的評價。如稱陶淵明為靖節(jié)征士,歐陽修為歐陽文忠公,王安石為王文公,范仲淹為范文正公。

10.B、“英宗”是廟號,不是年號。

11.文中涉及一些中國文化常識,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潤例:過去請人作詩文書畫的酬勞稱之為潤筆,而將所定的標(biāo)準(zhǔn)就稱為潤例或潤格。

B.陽文:指采用刀刻等傳統(tǒng)技術(shù)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圖案。

C.金石:中國古代以前朝的銅器和碑石為研究對象,涉及文字、歷史、書法、文學(xué)等。

D.閑章:中國傳統(tǒng)文人常自擬詞句或擷取格言警句來鐫刻成章,內(nèi)容廣泛,意趣盎然。

12
糾錯評論責(zé)編:jiaojiao95
相關(guān)推薦
熱點推薦»
沾益县| 资源县| 小金县| 连山| 霍邱县| 扎鲁特旗| 晋中市| 厦门市| 博爱县| 华坪县| 扎鲁特旗| 临湘市| 山西省| 思南县| 南宫市| 南丹县| 海淀区| 东辽县| 吉安市| 衡阳县| 昌都县| 高平市| 五寨县| 江山市| 怀宁县| 安达市| 无锡市| 刚察县| 建始县| 南城县| 拜泉县| 南和县| 宁化县| 射洪县| 临西县| 江永县| 札达县| 阳高县| 延寿县| 滁州市| 宜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