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俳烁实业有限公司

單獨報考
當前位置:中華考試網 >> 高考 >> 全國高考 >> 全國高考歷史模擬題 >> 2014高考歷史一輪復習階段滾動檢測(一)

2014高考歷史一輪復習階段滾動檢測(一)_第7頁

中華考試網  2013-10-28  【

  答案解析

  1.D 本題主要考查對宗法制的理解。在宗法制中,大小宗關系首先是血緣傳承的等級關系,其次是政治地位高低的隸屬關系。故選D。

  2.C 本題考查強化中央集權的相關措施。閱讀比較四個選項,可以發(fā)現(xiàn)A為分封制,B為宗法制,D為中央機構輔佐皇權體制,只有C的行省制符合題意。故選C。

  3.C 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是察舉制的延續(xù)與發(fā)展,中正官雖由世家大族擔任,但在最初確實舉薦了一些真正有才學但出身卑微的人,故C錯誤。

  4.C 本題考查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關鍵信息:“官吏不能世襲”“俸祿”“皇帝”“首先”可以判斷是秦朝廢除分封制。

  5.C 材料的大體意思是:自秦朝以后的各朝君主,不借鑒秦朝設立宰相的隱患,使宰相成為危害國家穩(wěn)定的一大隱患。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是“強調了相權對君權的危害”。

  6.B 作者把鴉片戰(zhàn)爭放到時代的全球化角度上重新觀察,認為鴉片貿易只是偶然因素,而西方工業(yè)化國家最終打開中國大門是必然趨勢。據此可以判斷,只有②③正確。

  7.A 根據所學近代西方列強侵華史和中國抗爭史,可以判斷甲午戰(zhàn)爭是中國模仿西方工業(yè)化之下的以夷制夷,太平天國運動體現(xiàn)了清政府借助西方勢力對內鎮(zhèn)壓的以夷制華,《辛丑條約》成為清政府替西方列強維護在華侵略秩序的以華制華的例證。故選A。

  8.A 即便作為民主革命的“準備階段”,也應該對反侵略反封建歷史使命有所體現(xiàn),而太平天國運動恰好屬于這一情況,雖然其運動性質尚未具備近代民主革命的完整意義。故選A。

  9.C 圖一見諸太平天國運動,圖二出自武昌起義后的湖北軍政府。根據所學知識,A、B、D的表述都違背史實。只有C表述符合史實和題意。故選C。

  10.B 本題考查近代中國反侵略斗爭。題干中“民族主義”表現(xiàn)了以中華民族為中心的情感!皼]有理性的指導和束縛”說明此歷史事件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被各式各樣的人所利用”說明最后失敗的結果。綜合以上分析,應是義和團運動,該運動“扶清滅洋”的口號體現(xiàn)了民族主義思想,但是又具有籠統(tǒng)排外性和盲目性,最后被清政府所利用,被中外反動勢力聯(lián)合絞殺。

  11.B 結合辛亥革命的時代特征,可以判斷大總統(tǒng)之所以稱為“臨時”,與當時清廷未倒、全國未能統(tǒng)一以召開代表廣泛民意的國民會議有關,也說明了革命黨人對民主共和精神的尊重和審慎。故選B。

  12.C 注意時間限于“1840-1911年”,據此即可排除②④。故選C。

  13.D 本題考查了歷史方法論有關問題,最具說服力的是第一手史料或直接史料。第一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歷史發(fā)生當時所產生,可較直接作為透視歷史問題的史料,包括原始文件、日記、照片、文物古跡和其他實物等。本題中最具有說服力的是D。

  14.B 本題考查了各標語的產生時間。①在解放戰(zhàn)爭;②是國共十年對峙時期;③是大革命時期;④是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按先后排列應選B。

  15.A 本題考查新中國民主政治建設。三幅圖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初民主政治建設的三大制度,選擇A。

  16.C 本題考查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三大政治制度。從題干“克服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兩黨制或多黨制”說明屬于政黨制度,選項中C符合題目要求,A屬于人民代議機關,B屬于地方行政機構,D屬于基層民主選舉制度。

  17.B 根據材料“某一協(xié)會組織”“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的統(tǒng)一”等,協(xié)會指海協(xié)會,事件是“九二共識”。1992年大陸的兩岸關系協(xié)會與臺灣的海峽交流基金會就解決兩會事務性商談中如何表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態(tài)度問題所達成的以口頭方式表達的“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

  18.A 在20世紀80年代,所有制問題、民族關系、中國共產黨與民主黨派關系早已經通過三大改造、民族區(qū)域自治、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解決,因此國家統(tǒng)一應該是當時需要解決的問題。

  19.A 根據新中國實行“一邊倒”外交政策的時代特征,可以認識到新中國是為了打破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外交孤立,最大程度地為新中國的經濟和政治建設創(chuàng)造良好的國際環(huán)境,從而堅定地站在社會主義國家一邊,并非為了與新興民族國家發(fā)展外交關系。故選A。

  20.D 本題考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中印兩國共同倡導的對世界外交舞臺有重大影響的外交原則。

  21.D “君子和而不同”是中國古代的寶貴思想,分析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求同存異”方針和尼克松訪華的背景及內容,三者都體現(xiàn)了“君子和而不同”。

  22.A 本題考查了我國各階段外交事業(yè)發(fā)展的成就。通過分析判斷B、C、D錯誤,事件與三次建交高潮不能一一吻合。B中,“求同存異”——1955年、《中美建交公報》——1978年。C中,日內瓦會議——1954年、萬隆會議——1955年、上海合作組織——2001年。D中,不結盟運動——1961年、重返聯(lián)合國

  ——1971年、加入WTO——2001年。

  23.C 本題考查中美關系改善的影響。20世紀70年代中美關系的改善,在國際上掀起了一個和中國建交的熱潮,因為美國畢竟是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美國和中國改善關系,對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產生了很大的震動。

  24.B 本題考查中蘇關系和中俄關系的變化。A不適合上海合作組織,C、D不適合中蘇關系,選擇B。

  25.A 美日一致認為有必要在北京召開朝核問題六方會談,意味著中國將成為會談的依托或中心,表明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發(fā)揮越來越重要作用。故選A。

  26.【解析】第(1)題考查對太平天國運動的革命綱領的局限性和失敗的主觀原因的理解。第一問根據當時社會實際回答;第二問注意是主觀因素。第(2)題考查對孫中山先生近代民主革命實踐的理解。第(3)題考查的是對辛亥革命政治革命意義的理解。革命前認為至高無上、神圣不可侵犯,革命后破除了對皇帝的迷信。第(4)題考查的是辛亥革命對五四運動的推動作用。第(5)題考查的是對辛亥革命的偉大歷史意義的理解。根據上述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分析。

  答案:(1)理由:這個制度要在小生產的基礎上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起平均一切社會財富,以求人人平等的社會,違背客觀規(guī)律,是一種空想,無法實施。當時嚴峻的戰(zhàn)爭形勢,也使它無法實施。原因:由于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太平天國的領導人無法擺脫封建特權思想,不能提出切合實際的革命綱領。(4分)

  (2)建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提出民主革命思想并同改良派進行思想論戰(zhàn);發(fā)動武裝起義;建立革命政權——中華民國等。(4分)

  (3)革命前認為至高無上、神圣不可侵犯,革命后破除了對皇帝的迷信。(2分)

  (4)辛亥革命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激勵著人們探究救國的新道路,這正是五四運動產生的思想基礎。(2分)

  (5)推翻了中國的君主專制政體,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3分)

  27.【解析】第(1)題考查新中國的政治制度。第一問,根據材料中“協(xié)助我們組織和推動各民主黨派、民主人士及部分人民團體參加人民政治活動與國家建設工作”分析。第二問,根據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形成、確立的史實回答。新中國成立初期制定共同綱領,1954年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立后成為參政議政的組織。第(2)題考查新中國的政治制度。第一問,根據材料中“各民主黨派同共產黨長期共存,為一個共同的目標奮斗,求大同存小異,這并沒有壞處”回答。第二問,根據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社會階級變化和共同的目的回答。第(3)題屬于簡單的識記題。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即可。

  答案:(1)這一組織指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2分)新中國成立初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制定了《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1954年,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立,政治協(xié)商會議將履行政治協(xié)商和民主監(jiān)督職能,成為民主黨派及無黨派愛國人士參政議政的重要組織形式。(3分)

  (2)“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的方針。(3分)民主革命時期民主黨派所代表的民族資產階級是革命的愛國的,同共產黨合作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后,民主黨派所代表和聯(lián)系的階級、階層變成了勞動人民的一部分,能夠共同推動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發(fā)展。民主黨派的監(jiān)督可以改進共產黨的領導,更好地為社會主義服務。(5分)

  (3)①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憲法;②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③1966年“文化大革命”全面發(fā)動;④進一步加強和擴大基層民主,推進農村的民主制度建設。(4分)

  28.【解析】本題通過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體育事業(yè)發(fā)展歷程考查中國外交政策和國際環(huán)境。回答第(1)題時注意當時的國際環(huán)境,從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的態(tài)度出發(fā),進一步說明當時我國實行“一邊倒”政策的原因;回答第(2)題時既要涉及20世紀70年代我國在外交方面取得的三大成就,也要注意國內的“文化大革命”以及臺灣問題、兩極格局等因素;第(3)題注意政治因素與體育關系的變化,說明原因可從經濟發(fā)展、國際地位、民眾心理等方面分析。

  答案:(1)原因:①新中國實行“一邊倒”的外交政策。②資本主義國家封鎖和孤立新中國。③兩大陣營的形成。(3分)

  作用:①突破了資本主義國家的外交封鎖。②拓寬了新中國的國際活動空間。③促進了新中國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3分)

  (2)有利:①恢復了聯(lián)合國的合法席位。②中美關系改善、中日建交,打開了中國外交的新局面,國際上出現(xiàn)了與中國建交的熱潮。(3分)

  不利:①“文化大革命”尚未結束,“左”的思想影響仍然很大。②臺灣問題的困擾。③國際上反華勢力的阻撓。④兩極格局的負面影響。(3分)

  關鍵:臺灣問題。(1分)

  (3)變化:由過分強調競技體育的政治色彩回歸到體育精神本質。(言之有理即可)(2分)

  原因:①改革開放深入。②思想觀念更加開放。③對體育精神的理解更深入。④國際地位的提高使國民自信心增強。⑤民眾心態(tài)趨于理性。(任意答出3點即可)(3分)

糾錯評論責編:abcwuli1234
相關推薦
熱點推薦»
宁安市| 老河口市| 临海市| 舒城县| 龙州县| 东乡县| 湟中县| 玉环县| 高州市| 姚安县| 明水县| 抚松县| 奇台县| 瑞丽市| 海淀区| 福建省| 南部县| 临澧县| 万载县| 岐山县| 芦山县| 高尔夫| 上栗县| 延边| 大宁县| 新丰县| 临夏市| 巴楚县| 天柱县| 浦江县| 安福县| 西青区| 通州市| 安国市| 平谷区| 民权县| 喜德县| 阜平县| 南安市| 永福县| 贵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