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說閱讀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14分)
擔水的
賈大山
老魏是個擔水的,一條擔杖兩只木筲,是他吃飯的家當。那時沒有自來水,城里的每一條街道上,有兩眼公用水井,每天早晨和黃昏,井臺上就站滿了人,有擔水的,有抬水的。那些沒有勞力的人家,或是有勞力,自己懶得擔水、抬水的人家,就雇一個擔水的,一擔水二百錢(舊幣,等于現(xiàn)在二分錢)。擔水也是一個職業(yè)。
老魏在西大街擔水。西大街路北里,有一眼古井,東北兩面是人家的墻壁,西南兩面,短墻環(huán)繞,亭臺似的。井臺上青石墁地,井口的石頭上,有兩道深深的溝,是井繩和歲月留下的痕跡!苌,水很甜,老魏就從這里打水。
老魏高大身材,濃眉大眼,臉上有一些絡腮胡子;夏日赤膊,冬天穿一身薄薄的黑布棉衣,肩上總是搭著一塊抹布似的手巾。他的年歲不小了,可是氣力很充足,干活利落又熱鬧。
朝井里“放筲”的時候,手不挨轆轤①把兒,任那轆轤自己歡快地旋轉著:格啦格啦格啦格啦。筲到水面了,用手把井繩猛地一逮,一擺兩擺,撲通一聲,一筲水就灌滿了。擔起水來,老魏眼睛顯得更大了,虎視眈眈的,一副奮勇向前的模樣……
老魏供應著許多人家喝水,除了西大街,府前街上也有雇他擔水的。有一年夏天,我家房東也想雇他擔水:“老魏,給我擔水吧,一天 十擔!
“十擔?”
“澆花兒,近,錢不少給!
我家房東是個財主,土改的時候,“愿”了不少房屋,保留下一座小花園兒。那座花園兒就在井臺對面,里面有一座假山,種著一些花木。老魏想了一下,不干,他說他只伺候人,不伺候花兒。
老魏依然給人們擔水,路近的二百錢一擔,路遠的也是二百錢 一擔。
吃老魏的水,不用付現(xiàn)錢,十天結算一次也行,半月結算一次也行。誰家雇他擔水,他便扔下一句話:“賬,你記吧!”
“你也記吧,以防差錯!薄板e不了,一個涼水!”他說。老魏沒有賬簿,用戶也沒有賬簿。所謂記賬,就是他擔一擔水,用戶拿粉筆畫一道杠兒,有的畫在墻上,有的畫在樹上,有的畫在水缸上。結算完了,擦掉,重畫。
夏日的中午,我們放學回家的路上,經(jīng)常碰見他擔水。我們一嚷口渴,他就把擔子放到樹涼里,讓我們喝水。我們喝足了,他就把那擔水潑掉了,再去打一擔。我們謝他,他呵呵一笑,還是那句話:“不謝不謝,一個涼水!”
“他所賣的,好像不是力氣,只是涼水。”
老魏除了擔水,還管給人撈筲。那些自己擔水、抬水的人家,不小心把筲掉到井里了,就去請老魏。他有一副撈筲鉤子,形狀像船上的錨,系在一條繩子上。井臺上不忙了,他就把那撈筲鉤子拋到井里,手握繩端,慢慢地打撈。那也真是一種技巧:閉著眼睛,屏著氣息,一會兒撈上一只,一會兒撈上一只——那些沉落井底一兩年的鐵桶、木筲,也出人意料地重見天日了。他把它們撈上來,用水沖洗干凈,打滿水,一字兒擺在井臺上,等待失主認領。
失主們給他錢,他不要,一定要給,他就急了,嚷,我是擔水的,擔水的不掙撈筲的錢!
如果給他一點兒吃的,他就要了。
老魏沒有妻室,沒有拖累,凈吃好的。他天天早晨坐在麻糖鋪里,吃麻糖,喝豆?jié){,中午吃馬蹄兒燒餅、喝豆沫。他最愛吃馬蹄兒燒餅了,一買就是五六個。那些游手好閑的人(那時叫作懶婆懶漢),看見他吃馬蹄兒燒餅,就說:“老魏,你的生活倒不錯呀!”
“是!彼f,“咱們城里頭,遍地是馬蹄兒燒餅,你得賣力氣!”
他相信自己的力氣,更敬重那眼水井。每年臘月底,他總要到我父親的小鋪里,買一張黃紙、一股高香、一對蠟燭。他把那黃紙在柜臺上裁了,讓我父親洗了手,寫幾個毛筆字:“井泉龍王之神位。”除夕把那神簽貼在轆轤石上,焚一股香,點一對蠟燭,擺一些供果。黑暗里,那香著得歡歡的,像一朵靜靜開放的蓮花……
擔水的沒有行會,但是到了除夕,他們都會這么做的,像糧行供奉火神,藥行供奉藥王,木匠行供奉魯班,理發(fā)行供奉羅祖。
可是,后來人們不雇擔水的了,全是自己擔水吃,或是抬水吃。原因是新中國成立好多年了,雇人擔水,像雇“洋車”一樣,有壓迫、剝削勞動人民的嫌疑。
老魏不擔水了,井臺上顯得冷清了許多,再也聽不到那歡快的格啦格啦的聲音了。
【注】 ①轆轤:漢族民間提水設施,流行于北方地區(qū)。
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和鑒賞,最恰當?shù)膬身検? )(4分)
A.小說以孩童的視角敘述老魏的生活經(jīng)歷,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性;“擔水也是一個職業(yè)”,反映了當?shù)厥忻竦膽猩⒘暁狻?/P>
B.小說善于捕捉日常生活的細節(jié),如描寫老魏打水的動作與撈筲的神態(tài),一動一靜,細膩地表現(xiàn)了老魏富有美感的熟練技藝。
C.老魏說“遍地是馬蹄兒燒餅”,是在強調只要肯出力氣,就能生活得很好,突出了他對好吃懶做之人的嘲弄。
D.小說運用比喻和比擬的手法,形象地寫出了祭神香火的旺盛,側面表現(xiàn)了老魏對水井的敬重心理和對生活的認真態(tài)度。
E.小說通過人物對比參照的方法塑造了老魏的形象,并借助直接議論的方式發(fā)掘出理性的思考和見解,從而升華主題。
解析:DB A項,“懶散習氣”錯誤;C項,“嘲弄”不妥,應當改為“鄙夷”;E項,“直接議論的方式”錯誤。
2.小說中的老魏有著怎樣的性格特征?請結合小說內容簡要分析。
(4分)
解析:“他說他只伺候人,不伺候花兒”體現(xiàn)了他對原則的堅守、率性耿直;“路近的二百錢一擔,路遠的也是二百錢一擔”“老魏沒有賬簿,用戶也沒有賬簿”體現(xiàn)了他的樸實;“我們一嚷口渴,他就把擔子放到樹涼里,讓我們喝水”“老魏除了擔水,還管給人撈筲”“擔水的不掙撈筲的錢”則體現(xiàn)了他的樂于助人;“他相信自己的力氣,更敬重那眼水井”,體現(xiàn)了他對生活的熱愛。
答案:①勤勞樸實。擔水價錢遠近相同,自己從不記賬。②樂于助人。盛水給放學口渴的孩子們喝,義務幫人撈筲。③熱愛生活。相信自己的力氣,敬重自己的職業(yè),善待自己。④堅守原則。只伺候人,不伺候花;鄙夷不勞而獲的人。(如答“勤勞善良”“樂于助人”“耿直率真”“襟懷灑脫”“恬然自安”之類亦可。)
3.有人認為,這篇小說與沈從文《邊城》的創(chuàng)作意圖相似。你同意這種觀點嗎?談談你的理由。(6分)
解析:在解答這一類問題時,主要應從這樣幾方面入手:①小說敘述的對象或特點;②小說想突顯的主題;③小說所呈現(xiàn)的風格特點等。
答案:觀點一:同意。
、俣季劢褂谏鐣讓泳哂袀鹘y(tǒng)美德的普通民眾,塑造了有著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的人物形象;
、诙荚娨獾孛鑼懥斯爬系娘L俗習慣,形成一幅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風情畫,充盈著文化意蘊;
、鄱急磉_了對寧靜、淳樸的田園生活的鐘情與贊美,暗示了與浮躁、污濁的時代風氣的抗爭及對此的拒絕;
④都堅持把真的、善的、美的世界升華開來,形成一種引人向善的力量,在人性與人生方面給人以啟示。(答出3點即可)
觀點二:不同意。
、俦疚闹卦诿鑼懤衔呵蹇喽鴺酚^的生活方式,《邊城》重在敘述祖孫、兄弟及男女青年之間的情感;
、诒疚拿枥L了北方小城寧靜祥和的日常生活,《邊城》突出了湘西地區(qū)特有的風土人情;
③本文重在塑造城鎮(zhèn)社會底層勞動人民的個體形象,《邊城》重在刻畫邊遠城鄉(xiāng)普通民眾的群體形象;
、鼙疚囊庠诒磉_對舊日生活的依戀與失去時的惆悵,《邊城》意在表達對重建民族品德和人格的期待。(答出3點即可)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14分)
張大廚
祝曉林
民國三十一年,清明節(jié)那一天,日本人來到了白樓鎮(zhèn)。
張大廚的皇宮飯莊不久就成了日本人的飯?zhí)谩?/P>
日本人的九個炊事員說起來還算比較尊重張大廚。其中有個叫西田的,非常虛心地向大廚請教刀功以及怎樣下料、掌控火候等,并且用很不流利的中國話對大廚說,打完仗,回家,開一家餐館。大廚聽了點點頭,很勉強地笑了笑。大廚不卑不亢,很少說話,日本人稱他為“啞巴大廚”。
不久,白樓鎮(zhèn)出了兩樁命案。先是進進出出總牽著一只狼犬的木下被勒死在鎮(zhèn)東的杏花樓。繼而,中隊長的一個翻譯官何先生在一次趕圩時,大白天,被人用亂棍打死。
整個白樓鎮(zhèn)百姓的心一下子全都提到了嗓子眼兒。
張大廚的皇宮飯莊也被封閉,不準任何中國人進去吃飯。門口有日本兵站崗,飯莊里的一眼水井也有人看守。
一天早晨,大廚照例在廚房里忙著。一位屠戶送來一扇豬肉。
“張大廚,還認得我嗎?”大廚注視良久:“哎呀呀,是你!”又驚又喜。夜里,大廚對母親說,劉一刀回來啦!大廚的母親一時沒想起來劉一刀是誰。
大廚說,爹在世時,送豬肉的劉屠戶,殺豬下刀下得賊準的那個劉一刀。
一連幾天,劉一刀都來送豬肉,每次來,都有日本兵跟進跟出,逗留的時間很短。一晚,大廚告訴母親,那兩個人是劉一刀他們殺的。母親說,我估摸著也是他,別人誰有這個豹子膽?有次送肉,走的時候,劉一刀狠狠地踩了大廚一腳。大廚彎腰一看,案板底下有個小紙包。大廚慌忙蹲下,假裝系鞋帶把小紙包塞進鞋幫里。大廚回家打開一看,嚇得整夜沒睡。
“行不?”第二天,劉一刀問!安恍,”大廚不敢正眼看劉一刀,“他們盯得緊。你都瞧見了,炊事兵在開飯前,每樣東西,總讓我和那狼犬先吃!
“沒別的法子?”第三天,劉一刀問。大廚搖頭。
第四天,劉一刀又問。大廚還是搖頭。
“想出法子了?”第五天,劉一刀問。
大廚把頭輕輕點了點,說,找一只狗,用麻油炸耗子喂養(yǎng)幾天。
送走劉一刀,大廚對西田說:“太君,我不舒服,回家休息了!贝髲N還比比畫畫做了個躺倒休息的動作。
大廚回到自己屋里翻看一本厚厚的書。從頭到尾,又從尾到頭。
天很快暗下來。
張大廚劃著一根火柴,顫抖著手將煤油燈點燃,滿屋子便彌漫著暗紅的亮光。光亮中,大廚那壯實的身體宛如一座山。
后來大廚又從床底下拖出一個檀木箱子,找了幾本焦黃的書,東抄西抄。
深秋的白樓鎮(zhèn),已經(jīng)很冷了。大廚坐在床上縮起脖子,時不時地袖一袖手。雖然一整天沒吃東西,可大廚一點兒也不覺得餓。
夜至三更,大廚伸了伸腰,溫了壺酒,款款地喝。漸漸地,大廚那張敦厚的臉上泛起團團紅暈,漸漸地,大廚就迷迷糊糊和衣睡著了。
接連幾天,大廚悉心地給幾個日本炊事兵講一道名菜“佛跳墻”的做法,還許諾說,到了冬天,一定做給他們嘗嘗。西田聽得非常仔細,還用豬肉試做了,很香,很酥,很鮮。西田請大廚用中文寫了許多配料的名稱,并一個勁兒用生硬的中國話說,有狗肉,就大大的好啦。
那天刮著風,下著雨,白樓鎮(zhèn)顯得清冷。屠戶劉一刀扛著一只肥肥的大狗走進皇宮飯莊時,最高興的是西田,“喲唏喲唏”叫個不停。
“佛跳墻”這道菜是在晚餐時吃的。據(jù)說,那香味兒香遍半個白樓鎮(zhèn)。
照例,大廚和憲兵隊的那只狼犬先嘗。
很快,風卷殘云。
大廚待日本人吃完以后,生吃了一個白蘿卜就回屋了。走的時候,大廚順手遞了個白蘿卜給西田吃。
大廚回屋以后對家人做了一番交代。
一夜無事。
第二天,大廚和他的家人不知去向。而駐扎在白樓鎮(zhèn)的憲兵除一個人之外,其他的都睡在床上,再也沒能起來,站崗放哨的也進了閻羅殿。
這就是民國三十一年轟動一時的白樓鎮(zhèn)事件。
1995年春,那個幸存的日本人西田來到白樓鎮(zhèn),和鎮(zhèn)長談起這件事,不經(jīng)意提到了大廚吃了個白蘿卜,他也吃了個白蘿卜。
這白蘿卜興許就解了毒。
(選自《小小說選刊》)
4.下列對小說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shù)膬身検? )(4分)
A.第一、第二段,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背景,以及主人公的身份,同時設置了懸念,能夠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
B.文中寫張大廚一整天沒有吃東西,又寫他夜半三更獨自溫了酒喝,都是為了表現(xiàn)張大廚猶豫不決的心理狀態(tài),突出了他最后的選擇的高尚。
C.“不準任何中國人進去吃飯”的交代,為下文寫計策的施行做了必要的鋪墊,說明后來毒死的人里面沒有中國人。
D.小說兩次提到大廚和那只狼犬先吃,前一次是交代施毒計必須要考慮的因素,后一次暗示施毒計的高妙:不引人懷疑。
E.小說文字簡潔,暗示性強,如“殺豬下刀下得賊準”,既寫出了人物身份——屠夫,又寫出了人物的個性——勇敢、兇狠。
解析:CD A項,小說的前兩段并沒有設置懸念。B項,“表現(xiàn)張大廚猶豫不決的心理狀態(tài)”錯誤,他之前已做出了選擇。E項,“殺豬下刀下得賊準”,只能說明劉一刀技術好,不能暗示他勇敢,也談不上兇狠。
5.西田這一人物在小說中有哪些作用?請簡要回答。(4分)
解析:西田這個人物在小說中必不可少。如果不設置這樣一個人物,侵略者的形象就不具體,張大廚與日本人的交往就顯得虛而不實,所以這個人物能夠增強小說的真實感,給人以具體深刻的印象。西田向大廚學習,引出了下文大廚講“佛跳墻”做法的情節(jié),西田希望有狗肉又引出了劉一刀送狗肉的情節(jié)。另外,張大廚在最后順手給了西田一個白蘿卜,這說明張大廚并非憎恨一切日本人,也進一步表現(xiàn)了主人公的形象特點。
答案:①西田說打完仗后回家開餐館等細節(jié),把文中的日本侵略者具體化,增強了小說的真實感。②西田嘗試做“佛跳墻”等,以西田的言行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③以西田未被毒死,表現(xiàn)張大廚并非憎恨一切日本人,體現(xiàn)了他寬廣的民族情懷,豐富了主人公張大廚的形象。(答出兩點即可)
6.小說的最后三段是補敘,小說加上這個補敘有必要嗎?請談談你的看法。(6分)
解析:小說的最后三段,到底有無必要,需要從不同角度分析。可以從對塑造人物形象、表達主旨、情節(jié)發(fā)展的作用方面思考。無論持何種觀點,言之有理、有據(jù)即可。
答案:(示例一)沒有必要。理由:①從主旨上說,前文已經(jīng)明確地暗示了抗日的主題,表達了愛國思想。②從情節(jié)上說,前文情節(jié)已很完整,如果沒有補敘部分,結尾戛然而止,更能引人遐想,更有余味。③從人物形象上說,前文已經(jīng)把張大廚的形象描寫得十分完整,補敘部分于此無益。
(示例二)有必要。理由:①它總括上文,說這是民國三十一年的白樓鎮(zhèn)事件,增強了小說的真實性。②照應前文吃白蘿卜的情節(jié),揭開張大廚和西田的不死之謎,使讀者有恍然大悟之感,加深了讀者的印象。③進一步表明了小說主人公張大廚的計謀的高明和他的仁慈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