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某地出一個負面新聞,就群起而攻擊該地的人們如何如何不好。這樣毫無邏輯的地域攻擊已在網絡存在多年,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2015年2月,哈爾濱“天價魚”事件在網絡上鬧的沸沸揚揚。事情的最開始,是有顧客聲稱在哈爾濱吃到“天價野生鰉魚”,一頓魚宴吃了上萬元;接著,有網友寫長文表示,“東北的野生鰉魚就是這么貴,人家明碼標價,吃不起別吃啊”……;很多網友蜂擁而至地表示贊同:別黑我們大東北,這個價格不算啥,嫌貴你別吃啊!隨著15日哈爾濱松北區(qū)專項調查小組通報初步調查情況,稱涉事飯店明碼標價不違規(guī)后,這種意見更是占了上風。此后,當事人陳巖通過電視節(jié)目向東北人民慎重道歉:“我在微博上所寫的遭遇是真實的,不過,當時我因為氣憤,寫了一個黑東北……”陳巖認為,自己在這個方面可能考慮不周到,不能以區(qū)域性來劃分,畢竟不良商家是個別的。
深度解析
[綜合分析]
“地域攻擊”首先反映出發(fā)言者的思想狹隘。一段時間以來,我們時常在網絡跟帖、論壇中看到類似“某省人、某地人都是XX”的粗俗謾罵。不僅一些網友習慣挑動“地域攻擊”,甚至個別知名主持人也在節(jié)目中說出“地域攻擊”的狂言。
狹隘思想造成的不良影響顯而易見。一方面,地域攻擊在顯露出人性的丑陋——狹隘、惡毒、苛責的同時,無形中挑撥著各地百姓的關系,在人心建起了隔閡的墻,因而產生偏見甚至歧視。另一方面,它直接導致理性討論的聲音微弱,讓“真理越辯越明”成為一句空話,F(xiàn)實中刻意保護本地利益,則難免讓公平公正受到質疑。
近年來,對地域的忠誠捍衛(wèi),已成了網絡一景。只要是基于當?shù)刎撁嫘侣勔l(fā)的評論,赤誠維護自己所在的省份和地域的發(fā)言,總有一些人自動地把自己和當?shù)夭涣棘F(xiàn)象密切捆綁在一起。這種心態(tài),實則是自我認知不完整,需要捆綁別的東西來“刷存在感”。而地域,則是最簡單、無需多加思索的一種捆綁物。
負面新聞,每個地方都可能出現(xiàn)。我們每個人,也都可能犯錯。但這不該成為攻擊他人,尤其是以偏概全地攻擊某地所有百姓的借口。負面新聞,應該是一面供人對照的鏡子,是提醒,是警示,讓人“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避免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