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1月,正是橘子豐收的好時節(jié)。近日,“尋根萬里行·湖北站”港澳聯(lián)合參訪團抵達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qū)官莊村,橘園的橘子豐收掛滿枝。臨近“雙11”,官莊村大學生村干部劉立軍每天都穿梭于官莊水庫周邊的各個橘園之間,幫著村民們采摘、分包一箱箱準備寄往全國各地的官莊蜜橘。
農村“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畢竟“心有多寬廣,舞臺就有多大”,因而作為大學生來說,應該首先到基層去積累一定的知識和經(jīng)驗,不脫離群眾也才能不脫離實際,只有下到基層一線錘煉,有了一身的“泥土味”,懂得了鄉(xiāng)土氣息所蘊藏的巨大能量,也才能有了“萬丈高樓平地起”的地基。
農村干部必然更多的是一些土生土長的“地頭蛇”,他們對于農村的了解肯定比大學生村干部要多得多,有了更廣的人脈關系,能夠懂得更多的土話和土辦法,也能夠輕車熟路的解決農村的一些實際問題和矛盾糾紛。當然,不少村干部是有威望的,是在農村說得上話的,卻終究因為知識水平的有限,對于一些新鮮的事物有一些望而卻步。村里有頭腦、有能力的年輕人都把眼光放在經(jīng)濟發(fā)展上,真正愿意服務農村、扎根農村的人越來越少,農村干部隊伍后繼乏人。因而,村干部的知識水平和結構都是受限的,也就需要大學生村干部為村兩委注入新鮮的“血液”,帶去一些先進的知識,讓科學能夠更好的指導實踐。
大學生村干部,放到農村也就成為地地道道的村干部,要與村民“閑話家常理短”,要懂得一些土話,也要學會交流的方言,更要入鄉(xiāng)隨俗的學一些為人處事的土辦法,讓自己盡量的看起來與群眾沒有差別。然而,大學生村干部的到來,是應運而生的,不單單是為了給村兩委調整一下知識水平和結構,更重要的是需要去帶動科技富農之路,要懂得運用科學的東西,用自己學到的知識,讓人民不再成為“井底之蛙”,要有長遠的規(guī)劃和計劃,在因地制宜的基礎之上,能夠讓政策更好的落地開花。
大學生村干部不是去湊數(shù),也不應該成為擺設好看的花瓶,而應該讓他們能夠更好的發(fā)揮優(yōu)勢,除了村官自己的努力以外,還需要組織部門、村兩委班子和人民群眾的關心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