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
為了加強對文物的保護,繼承民族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促進科學研究工作,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zhì)文明,1982年11月1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并于2002年10月28日、2007年12月29日進行了兩次修訂。為了實施《文物保護法》,國務院于2003年5月13日發(fā)布了《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自2003年7月1日起施行。
1.受國家保護文物的范圍
本法規(guī)定了六類受國家保護的文物:
(1)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畫;
(2)與重大歷史事件、革命運動或者著名人物有關的以及具有重要紀念意義、教育意義或者史料價值的近代現(xiàn)代重要史跡、實物、代表性建筑;
(3)歷史上各時代珍貴的藝術晶、工藝美術品;
(4)歷史上各時代重要的文獻資料以及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手稿和圖書資料等;
(5)反映歷史上各時代、各民族社會制度、社會生產(chǎn)、社會生活的代表性實物;
(6)具有科學價值的古脊椎動物化石和古人類化石(第二條)。
2.文物保護單位的確定
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畫、近代現(xiàn)代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動文物,根據(jù)它們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可以分別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三條)。
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由各級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在省級、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中,選擇具有重大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或者直接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報國務院核定公布。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由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并報國務院備案。
市級和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分別由設區(qū)的市、自治州和縣級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并報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備案。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由縣級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予以登記并公布(第十三條),
3.歷史文化名城和歷史文化街區(qū)
保存文物特別豐富并且具有重大歷史價值或者革命紀念意義的城市,由國務院核定公布為歷史文化名城。保存文物特別豐富并且具有重大歷史價值或者革命紀念意義的城鎮(zhèn)、街道、村莊,由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為歷史文化街區(qū)、村鎮(zhèn),并報國務院備案(第十四條)。
4.與城市規(guī)劃相關的規(guī)定
(1)規(guī)劃要求。歷史文化名城和歷史文化街區(qū)、村鎮(zhèn)所在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組織編制專門的歷史文化名城和歷史文化街區(qū)、村鎮(zhèn)保護規(guī)劃,并納入城市總體規(guī)劃。歷史文化名城和歷史文化街區(qū)、村鎮(zhèn)的保護辦法,由國務院制定(第十四條)。
各級人民政府制定城鄉(xiāng)建設規(guī)劃,應當根據(jù)文物保護的需要,事先由城鄉(xiāng)建設規(guī)劃部門會同文物行政部門商定對本行政區(qū)域內(nèi)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措施,并納入規(guī)劃(第十六條)。
(2)保護范圍。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內(nèi)不得進行其他建設工程或者爆破、鉆探、挖掘等作業(yè)。但是,因特殊情況進行其他建設工程或者爆破、鉆探、挖掘等作業(yè)的,必須保證文物保護單位的安全,并經(jīng)核定公布該文物保護單位的人民政府批準,在批準前應當征得上一級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同意,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內(nèi)進行其他建設工程或者爆破、鉆探、挖掘等作業(yè)的,必須經(jīng)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批準,在批準前應當征得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同意(第十七條)。
(3)建設控制地帶。根據(jù)保護文物的實際需要,經(jīng)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批準,可以在文物保護單位的周圍劃出一定的建設控制地帶,并予以公布。在在文物保護單位的建設控制地帶內(nèi)進行建設工程,不得破壞文物保護單位的歷史風貌;工程設計方案應當根據(jù)文物保護單位的級別,經(jīng)相應的文物行政部門同意后,報城鄉(xiāng)建設規(guī)劃部門批準(第十八條)。在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內(nèi),不得建設污染文物保護單位及其環(huán)境的設施,不得進行可能影響文物保護單位安全及其環(huán)境的活動。對已有的污染文物保護單位及其環(huán)境的設施,應當限期治理。(第十九條)
(4)項目選址。建設工程選址,應當盡可能避開不可移動文物;因特殊情況不能避開的,對文物保護單位應當盡可能實施原址保護。無法實施原址保護,必須遷移異地保護或者拆除的,應當報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批準;遷移或者拆除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批準前須征得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同意。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不得拆除;需要遷移的,須由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報國務院批準。(第二十條)。
(5)原址重建。不可移動文物已經(jīng)全部毀壞的,應當實施遺址保護,不得在原址重建。但是,因特殊情況需要在原址重建的,由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報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批準;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需要在原址重建的,由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報國務院批準。(第二十二條)
(6)用途限制。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屬于國家所有的紀念建筑物或者古建筑,除可以建立博物館、保管所或者辟為參觀游覽場所外,作其他用途的,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應當經(jīng)核定公布該文物保護單位的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征得上一級文物行政部門同意后,報核定公布該文物保護單位的人民政府批準;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應當經(jīng)核定公布該文物保護單位的省級文物行政部門審核同意后,報該省級人民政府批準;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作其他用途的,應當由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報國務院批準。國有未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作其他用途的,應當報告縣級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第二十三條)。
(7)保護原則。使用不可移動文物,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負責保護建筑物及其附屬文物的安全,不得損毀、改建、添建或者拆除不可移動文物。
對危害文物保護單位安全、破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風貌的建筑物、構筑物,當?shù)厝嗣裾畱敿皶r調(diào)查處理,必要時,對該建筑物、構筑物予以拆遷。(第二十六條)
(8)考古保護。進行大型基本建設工程,建設單位應當事先報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組織從事考古發(fā)掘的單位在工程范圍內(nèi)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進行考古調(diào)查、勘探(第二十九條)
—— 2019年城鄉(xiāng)規(guī)劃師考試題庫-網(wǎng)校課程培訓方案 —— | ||
考試題庫 | 2019年城鄉(xiāng)規(guī)劃師考試題庫 | 在線做題 |
網(wǎng)校課程 |
2019年城鄉(xiāng)規(guī)劃師:備考指導+教材精講班+考點強化班+?键c題班+內(nèi)部密卷 最新報名、考試動態(tài),備考資料、講義學習、考試題庫等學習資料獲取,歡迎加入城鄉(xiāng)規(guī)劃師考試交流群:686502693 有專業(yè)的老師為你解答。 |
在線試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