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主要專項 (5)
17個知識點
21、防災工程設施的布局
1)防洪防澇工程設施:堤墻、排洪溝渠、防洪閘和排澇設施組成。當?shù)添斣O放浪墻時,提頂標高應高于洪水位0.5米以上。排洪溝的彎道半徑不得小于5倍的設計水面寬度,安全超高為0.5米。
2)城市抗震設施
避震和震時疏散:就地、中程(1-2公里半徑內)、遠程。
疏散通道:寬度不小于15米,為城市干道。1000萬人以上的城市,應有2條不經過市區(qū)的過境公里,間距大于20公里。
疏散場地:6度設防區(qū),人均1平方米;9度,人均2.5平方米;(遠離火災,地勢較高,無崩塌、地裂、滑坡危險,易于供水供電的區(qū)域。
3)城市消防設施
指揮調度中心、消防站、消火栓、水池、望塔。
消防站:一級:6-7輛車,占地3000平方米。
二級:4-5輛車,占地2500平方米。
三級:3輛車,占地2000平方米。
微型:3輛車,占地200平方米。
布局:責任區(qū)4-7平方公里,接警5分鐘到達。港口城市設水上消防站,大企業(yè)設專業(yè)消防站。消防車要進出方便,與醫(yī)院、學校及人流集中建筑保持50米以上距離。確保自身安全-與危險品、易燃易爆品生產儲運點間距200米以上,且位于上風向或側風向。
消防栓設置:沿路設置,靠近路口,間距不大于200米,道路寬度大于60米時,雙側設置,消防栓距
離建筑大于50厘米,保證消防車通道的建設。
4)人防工程:避開重要軍事目標,距離危險品設施50-100米,距離生活地點小于100米,布局要面上分散,點上集中,有重點的組成群體,便于開發(fā)利用。主要工程:指揮所、醫(yī)療救護專業(yè)隊、后勤保障、人員掩蔽工事、疏散干道。
5)城市生命線系統(tǒng)
包括:交通、能源、通信、給排水等城市基礎設施。
保證設施建設的高標準、地下化、設施節(jié)點的防災處理、設施的備用率。
22、地質災害防治規(guī)劃:活動性沖溝、滑坡、巖溶、地震斷裂帶等地質災害易發(fā)生地區(qū)不適于進行修建活動。特殊需要時,要嚴格、可靠措施。
23、城市綠化系統(tǒng)的組成:城市中具有一定數(shù)量和質量的各類綠化用地,相互聯(lián)系并具有生態(tài)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整體。
24、城市綠化系統(tǒng)規(guī)劃的內容
25、城市景觀系統(tǒng)規(guī)劃的主要內容及規(guī)劃原則
1)概念:包括自然、人文社會諸要素,指通過視覺感知的城市物質形態(tài)和文化生活形態(tài)。
2)內容
3)原則:舒適性、審美、生態(tài)環(huán)境、因借、歷史文化保護、整體性原則。
26、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概念:泛指地上地下有形遺存無形文化積累,三個層次: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保護區(qū)、文物保護單位。
27、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guī)劃的基本內容
1)概念:保護文物特別豐富(文物古跡主要分布在市區(qū)或郊區(qū)),具有重大歷史價值和革命意義的城市。
2)分類:
故都型:北京、西安、洛陽、南京、開封、杭州、安陽、沈陽、大同、荊州、咸陽、邯鄲、福州、重慶。
傳統(tǒng)風貌型:平遙、韓城、榆林、鎮(zhèn)遠、閬中、荊州、臨海、商丘、祁縣、歙縣、贛州、大理、麗江、蘇州、泉州、紹興、建水、潮州、梅州、同仁。
風景名勝型:承德、桂林、揚州、蘇州、紹興、鎮(zhèn)江、常熟、敦煌、曲阜、都江堰、樂山、天水、鄒城、昆明、肇慶、吉林、杭州、西安、北京、南京、大理、麗江、建水、青島、洛陽、岳陽
地方及民族特色型:拉薩、日喀則、大理、麗江、喀什、江孜、銀川、呼和浩特、建水、潮州、梅州、巍山、同仁、福州、吉林、集安、柳州、瓊山。
近現(xiàn)代史跡型:上海、天津、武漢、廣州、重慶、哈爾濱、青島、長汀、南昌、延安、遵義、濟南、沈陽、南京。
特殊職能型:泉州、寧波、景德鎮(zhèn)、自貢、壽縣、亳州、大同、武威、張掖、佛山、廣州、榆林、閬中、武漢。
一般古跡型:徐州、濟南、長沙、成都、沈陽、鄭州、淮安、保定、襄樊、宜賓、正定、漳州、臨淄、衢州、聊城、瀘州、南陽、咸陽、鐘祥、岳陽、雷州、新絳、代縣、漢中、?h、隨州、柳州、瓊山、集安。
可分四種情況:
古城格局風貌比較完整,可全面保護(平遙古城、麗江古城)。
古城風貌猶存,格局、空間關系有值得保護之處(北京中軸線,蘇州宋以來的水路并行格局、西安明城格局)。
古城格局已經不存在,還有若干體現(xiàn)傳統(tǒng)風貌的街區(qū)。
少數(shù)名城已經無歷史街區(qū),全力保護好文物古跡周圍環(huán)境。
3)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guī)劃的內容:文物保護單位:不改變文物原狀原則,保存歷史原貌和真跡。歷史文化保護區(qū):保存歷史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歷史文化名城:不僅要保護城市中的文物古跡和歷史地段,還要保護和延續(xù)古城的格局和歷史風貌。
編制原則:
基礎資料收集:
成果要求:
28、歷史文化保護區(qū)規(guī)劃的基本內容
1)概念;
歷史文化保護區(qū):1986年提出,指文物古跡比較集中或較完整的保存著歷史時期的傳統(tǒng)風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街區(qū)、建筑群、村落等區(qū)域。
歷史街區(qū):是指保存有一定數(shù)量和規(guī)模的歷史建筑物、構筑物且傳統(tǒng)風貌完整的生活地域,是文化保護區(qū)的一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