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俳烁实业有限公司

成人高考

各地資訊
當前位置:考試網(wǎng) >> 成人高考 >> 專升本輔導 >> 政治 >> 文章內容

報考指南

招生簡章

點擊排行

2015年成人高考《政治》馬哲考點五

來源:考試網(wǎng)  [ 2014年12月22日 ]  【

  第一部分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第一章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一、哲學及其基本問題

  1.哲學與世界觀、方法論

  (1)哲學是理論化、系統(tǒng)化的世界觀

  哲學是理論化、系統(tǒng)化的世界觀。這是從哲學和世界觀的關系上說明什么是哲學。哲學與世界觀既相互區(qū)別又相互聯(lián)系:首先,世界觀是人們對于整個世界(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是以理論形式系統(tǒng)反映世界的學說,是世界觀的理論體系。其次,世界觀人皆有之,人們在生活實踐中,都會自發(fā)形成不系統(tǒng)的樸素的世界觀,哲學則是人們用哲學的術語,按照一定的邏輯結構,采取概念體系的形式予以表達的理論形態(tài)的世界觀。再次,哲學屬于世界觀,但世界觀并不都可以稱為哲學,只有理論化、系統(tǒng)化的世界觀,才可稱為哲學。最后,世界觀人人皆有,因而哲學作為理論化、系統(tǒng)化的世界觀也就并不神秘,人人都可以學習和掌握它;但哲學又是具有嚴密邏輯結構的理論體系,必須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和社會實踐經驗,通過認真、刻苦學習,才能真正掌握。

  (2)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tǒng)一

  首先,所謂方法論就是人們關于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系統(tǒng)理論。哲學是世界觀的理論,用這種理論去觀察、分析、思考和解決各種問題,就是方法論。可見,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統(tǒng)一的。其次,一般說來,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法論;世界觀的差異會導致方法論的不同,方法論的不同又體現(xiàn)了世界觀的差異。再次,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理論體系,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tǒng)一,使抽象的哲學理論能夠指導人們的思想和行動,使哲學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具有不同世界觀的人,對自然、社會和人生各種問題的態(tài)度和處理方法也是不同的。

  2.哲學的基本問題

  (1)哲學基本問題及其主要依據(jù)

  哲學所涉及的問題很廣泛,其中最基本的、具有決定意義的問題只有一個,這就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這是對哲學的發(fā)展和斗爭史的科學概括與總結。

  要把握思維和存在為什么成為哲學的基本問題,就必須了解它的性質及其在人類活動中的地位。具體說來,主要依據(jù)是:①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任何哲學派別都不能回避而必須做出明確回答的問題。這是因為,整個世界高度概括起來,無非是物質現(xiàn)象和精神現(xiàn)象兩大類。任何哲學理論,實際上都是這樣或那樣地在回答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②如何解決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解決其他一切哲學問題的前提和基礎,它規(guī)定和決定著哲學家們的基本立場和哲學的基本路線,以及解決其他哲學問題的根本方向、原則和方法。③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史上各派哲學斗爭的焦點,從而成為劃分哲學基本派別(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惟一標準。④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也是人們社會實踐中的基本問題。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和實踐中的一切活動,高度概括起來,就是兩件大事:一是認識世界,二是改造世界。無論是認識世界還是改造世界,都不可避免地、經常地會發(fā)生主觀與客觀的矛盾,即思維和存在的矛盾。在社會實踐中,堅持從實際出發(fā),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使主觀符合客觀,這就是唯物主義態(tài)度,就能取得成功;反之,憑主觀想像辦事,脫離客觀實際,就會遭到失敗。

  (2)哲學基本問題的內容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它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

  第一方面是思維和存在、精神(意識)和物質誰是第一性或本原的問題,即誰決定誰的問題。

  從時間上看,誰先誰后;從空間上看,誰產生誰;從因果關系上看,誰決定誰。也就是說,誰是世界的本原。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

  第二方面是思維和存在、精神(意識)和物質有無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反映存在或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

  研究世界的本原或本質的理論,在哲學上通常叫做本體論;而研究思維能否認識存在以及如何認識存在的理論,則通常稱為認識論。

  哲學基本問題兩方面的內容是相互制約并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任何哲學都必須回答這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個也不能少。但在這兩個方面的內容中,第一方面是解決第二方面的前提和基礎,第二方面是第一方面的展開和深入。不能科學地解決思維和存在何者為本原的問題,就不可能科學地解決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然而,我們之所以要弄清思維和存在何者為本原的問題,正是為了能夠在一個正確的基礎上把思維與存在統(tǒng)一起來,實現(xiàn)我們認識活動的任務和目的。因此,離開思維與存在的同一關系孤立地談論二者的本原關系,就會降低甚至失去研究本原問題的意義和作用。

  3.哲學的主要派別

  (1)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及其歷史形態(tài)

  第一,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馬克思主義關于哲學基本問題的理論。給我們提供了劃分哲學基本派別的科學標準,使我們能夠科學地把握各種哲學派別的本質。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一方面,即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是區(qū)別哲學基本派別的惟一科學的標準。依據(jù)哲學家怎樣回答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哲學區(qū)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個基本派別。所謂唯物主義,就是主張物質(存在)第一性、意識(思維)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派生物的哲學派別。所謂唯心主義,就是主張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意識決定物質、物質是意識的派生物的哲學派別。一切哲學,歸根到底不是屬于唯物主義,就是屬于唯心主義。唯物主義和徹底的唯心主義都主張世界有一個統(tǒng)一的本原,所以它們都是一元論哲學。哲學史上的二元論,否認世界有一個統(tǒng)一的本原,認為精神和物質是兩個各自獨立、互不依賴的本原,是哲學上的折中主義。但它否認了物質決定意識而必然陷入唯心主義泥潭,所以它并未超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基本派別。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爭論物質和意識何者為第一性、第二性的實質,主要是用什么觀點、沿著什么路線去認識客觀世界的問題。

  第二,可知論和不可知論。對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二個方面即思維與存在有無同一性的不同回答,把哲學區(qū)分為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絕大多數(shù)哲學家,包括所有的唯物主義者和比較徹底的唯心主義者都主張世界是可以認識的,都是可知論者,可見,在可知論中有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分。不可知論是違背事實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之物,沒有不可認識之物,實踐是駁斥不可知論最有力的武器?芍摵筒豢芍撟鳛檎軐W的非基本派別,并未超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這兩個基本派別。不可知論只是表現(xiàn)了哲學路線上的某種不徹底性,本質上也是唯心主義的一種表現(xiàn)。

  第三,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歷史形態(tài)。首先,唯物主義發(fā)展的歷史形態(tài)。唯物主義哲學是隨著人類社會實踐和科學的發(fā)展以及同唯心主義的斗爭中不斷發(fā)展和完善起來的,它大體經歷了三個基本階段或歷史形態(tài)。唯物主義發(fā)展的第一個歷史形態(tài)是古代的樸素唯物主義。其基本特征是:肯定了世界的物質統(tǒng)一性,否定神創(chuàng)世界的觀點,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為某種或某幾種“原初物質”(如水、火、氣、土、風等)。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堅持世界物質性的正確立場,但缺乏科學的論證,具有直觀性、猜測性的樸素性質。唯物主義發(fā)展的第二個歷史形態(tài)是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這種唯物主義繼承了古代樸素唯物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高舉無神論的旗幟,在反對封建主義、經院哲學的斗爭中,起過積極的進步作用。但由于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存在著嚴重的缺陷。這些缺陷是:機械性(它把一切運動都歸結為機械運動),形而上學性(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觀察世界),不徹底性(在自然觀方面是唯物主義,在社會歷史觀方面是唯心主義)。唯物主義發(fā)展的第三個歷史形態(tài)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它把唯物主義與辯證法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社會歷史觀有機地結合起來,克服了舊唯物主義的局限性,是惟一科學的完備的唯物主義形態(tài)。

  其次,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式。哲學史上出現(xiàn)過許多唯心主義哲學流派,但歸結起來不外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兩種基本形式?陀^唯心主義認為,在萬事萬物之前,先有一種神秘的“客觀精神”。它是萬事萬物的本原,物質世界只不過是這種客觀精神的產物和表現(xiàn)。這種神秘的客觀精神,古希臘的柏拉圖叫“理念”,德國的黑格爾叫“絕對精神”,中國的程朱學派叫做“理”。主觀唯心主義把個人的精神(心靈、意識、觀念、意志、感覺等)當作世界的本原,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或現(xiàn)象,是感覺或意識的產物。如中國古代的孟子主張“萬物皆備于我”,英國的貝克萊說“存在就是被感知”,奧地利的馬赫說“物是感覺的復合”等。

  (2)辯證法與形而上學

  在哲學史上,對世界的本原是物質還是精神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哲學基本派別的對立和斗爭,而對世界的狀態(tài)“是怎么樣”的不同回答,即是聯(lián)系、變化、發(fā)展的還是孤立、靜止、不變的,又形成了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和斗爭。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fā)展的,沒有絕對靜止和永恒不變的東西;事物的運動和發(fā)展不只是量的變化,而且有質變和飛躍;事物運動變化的根源主要不在于事物的外部,而在于事物自身所包含的矛盾性。因此,人們應當從事物的聯(lián)系或矛盾,從事物的產生、發(fā)展、滅亡的過程中去研究事物。只有這樣,才能反映出事物的運動和發(fā)展,使我們的思維與存在保持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辯證法的發(fā)展經歷了三種歷史形態(tài):辯證法的第一個歷史形態(tài)是古代樸素辯證法;第二個歷史形態(tài)是以黑格爾為代表的近代唯心主義辯證法;第三個歷史形態(tài)是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

  同辯證法相反,形而上學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和固定不變的;雖然有時也承認事物數(shù)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但否認事物的根本質變和飛躍;認為事物運動變化的源泉在于外力的作用,否認事物內部的矛盾性是事物自身運動發(fā)展的根本動力。正因為如此,形而上學不能用對立統(tǒng)一的觀點去看待事物及其運動,因而就不可能實現(xiàn)思維與存在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形而上學的歷史演變:古代形而上學籠統(tǒng)地否認事物的變化,否認事物的內在矛盾;中世紀的形而上學,無論在中國或歐洲,在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內,屬于唯心主義的世界觀;在近代,歐洲的形而上學成為系統(tǒng)的思維方法,這是同資產階級的局限性和自然科學發(fā)展的程度相聯(lián)系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出現(xiàn)了庸俗進化論的形而上學,同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相對抗。

  辯證法與形而上學是兩種對立的發(fā)展學說,但它不構成哲學的基本派別,而是從屬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個基本派別。這個問題從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基本含義和它們同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相互關系中得以理解:這是因為,人們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一般說來總是先解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問題,然后才能進一步解決世界的狀態(tài)“怎么樣”的問題。所以辯證法和形而上學不是同唯物主義相結合,就是同唯心主義相結合,不存在獨立的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基本派別。哲學史上的唯物主義有辯證法與形而上學之別,辯證法也有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分。同形而上學相結合的唯物主義,表明這種唯物主義又是片面的、不徹底的;同唯心主義相結合的辯證法,也意味著這種辯證法是在神秘形式中被歪曲了的不科學的理論。哲學發(fā)展的趨向必然是唯物論與辯證法的統(tǒng)一。(3)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產生和存在的根源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以及與此相交織的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和斗爭的存在和發(fā)展,具有多方面的原因。概括起來說,主要有社會歷史根源、認識根源和階級根源。

  首先,社會歷史根源。社會歷史根源主要指社會實踐的性質和發(fā)展狀況,在人類社會實踐中,就存在著產生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深厚根源。這是因為社會實踐是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雙向活動,社會實踐中主體和客體、主觀和客觀的相:互作用與相互轉化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就是造成理論思維雙重化的最基本的根源。人們在一定的具體社會實踐中,只要依據(jù)客觀事物固有的性質和規(guī)律去改造事物,辯證地處理主體和客體、主觀和客觀的關系,就能達到預期的目的而獲得成功。這種事實的不斷重復和積累,并在實踐中堅持這一方向和路線,就必然產生唯物主義觀念。相反,如果人們在實踐活動中割裂主體和客體、主觀和客觀的關系,片面夸大主體的創(chuàng)造性和精神的能動作用,使主體脫離客體的制約性而陷人唯意志論,或是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體腦勞動分離,人們對自然力和社會現(xiàn)象無知和屈從而陷入宿命論,這樣就會產生唯心主義觀念。

  其次,認識根源。在人們的認識活動中,也存在著正確認識事物和歪曲認識事物兩種可能性,即唯物主義的正確觀點和唯心主義的錯誤觀點。人的認識活動是主觀反映客觀的活動。堅持認識的內容來自客觀對象,認識發(fā)展的趨勢是不斷深入和接近于客觀對象的一定方面和一定層次,這就可能而且必然產生和形成唯物主義的科學觀點。反之,如果由于主觀性和片面性,割裂認識過程中的不同環(huán)節(jié),割斷認識主體與客觀對象的聯(lián)系,夸大認識過程中的某一階段或某一形式,就會顛倒主觀和客觀的關系,陷入唯心主義。

  最后,階級根源。在階級社會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和斗爭,同階級之間的矛盾和斗爭是分不開的。一般說來,社會上進步的革命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為了變革現(xiàn)實、發(fā)展生產,敢于面對現(xiàn)實,認識自然和社會的本質和規(guī)律,因而成為唯物主義哲學的社會基礎。相反,社會上沒落的、反動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和反動統(tǒng)治,總是要掩蓋事實真相,歪曲事物的本質,它通常和唯心主義相聯(lián)系,成為唯心主義哲學的社會基礎。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及其基本特征

  1.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根源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產物。有其深刻的社會歷史背景和堅實的階級基礎,

  有其自然科學前提和理論來源。

  (1)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社會歷史條件

  在歐洲,18世紀開始于英國的產業(yè)革命,到19世紀30年代,英國和法國相繼完成,各國的生產力得到了迅速發(fā)展。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其自身固有的矛盾也日益暴露并尖銳化。1825年,英國發(fā)生了歷史上第一次經濟危機。同時,由于機器大生產的發(fā)展,無產階級也隨著成長,成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歷史舞臺,開展了反對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的斗爭。1831年和1834年,法國里昂工人兩次武裝起義,由“工作不能生活,毋寧戰(zhàn)斗而死”發(fā)展到爭取建立共和國。1837年。英國工人開始了以爭取普選權為目標的憲章運動,1839年、1842年和1848年先后三次掀起高潮。憲章運動是“世界上第一次廣泛的、真正群眾性的、政治上已經成型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1844,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舉行武裝起義,直截了當?shù)匦剂朔磳λ接兄粕鐣H蠊と诉\動表明,無產階級已經成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成為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矛盾,廢除一切剝削制度,建立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偉大力量。

  無產階級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歷史使命,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標志著無產階級從自發(fā)的階級發(fā)展為自為的階級。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因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需要而產生的。同時,資本主義發(fā)展所造成的經濟政治條件,為正確認識歷史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提供了可能性。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使社會的階級關系簡單化和階級矛盾明朗化,階級斗爭、政治斗爭同經濟關系的聯(lián)系清楚地表現(xiàn)出來。由于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打破了封建割據(jù)的局面和民族的封閉狀態(tài),大大擴大了人們的眼界。人們有可能把不同地區(qū)、不同國家和不同民族的情況聯(lián)系起來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其共同性和重復性,揭示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傊,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提供了正確認識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可能性,它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最基本歷史條件。   (2)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自然科學前提

  自然科學前所未有的發(fā)展,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提供了科學基礎。資本主義大工業(yè)的發(fā)展促進了自然科學的大發(fā)展。19世紀上半期,自然科學取得了巨大進步,其中有代表性的重大成就,是細胞學說、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生物進化論等三大發(fā)現(xiàn)。

  三大科學發(fā)現(xiàn)的科學價值在于: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揭示了整個自然界各種運動形式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和物質統(tǒng)一性;細胞學說揭示了整個生物界的有機聯(lián)系;生物進化論則證明生物界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發(fā)展過程,人類是由古猿進化而來的。

  三大科學發(fā)現(xiàn),說明了自然界中各個領域和過程之間,是一個相互聯(lián)系的系統(tǒng)整體。自然科學發(fā)展的辯證性質,為從哲學上概括物質世界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提供了可靠的科學基礎。

  (3)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思想理論來源

  馬克思主義哲學繼承和發(fā)展了哲學史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基本思想,其直接來源是德國古典哲學。其中主要是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chuàng)立提供了“合理內核”;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chuàng)立提供了“基本內核。”

  綜上所述,馬克思恩格斯吸取德國古典哲學的積極成分,把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結合起來,創(chuàng)立了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使唯物主義發(fā)展到最高階段。

  2.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

  要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就必須把握它的基本特征。

  (1)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發(fā)展普遍規(guī)律的科學

  這是從哲學研究的對象上概括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實現(xiàn)了哲學對象的深刻變革,結束了那種企圖包括一切科學并凌駕于一切科學之上的“科學之科學”的統(tǒng)治。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以前的哲學,由于生產和科學水平的限制,都沒有搞清楚哲學的真正對象是什么。它們或者把哲學看成是一切知識的總匯,或者看成是“科學之科學”。馬克思主義哲學明確規(guī)定自己的研究對象是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從而正確地解決了哲學和具體科學之間既相互區(qū)別又相互聯(lián)系的關系。

  科學知識門類很多,但歸納起來不外三大門類:研究自然界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自然科學知識,研究社會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社會科學知識,研究思維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思維科學知識,它們統(tǒng)稱為具體科學。哲學與具體科學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關系,二者之間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

  第一,二者的區(qū)別在于:具體科學研究的對象是物質世界某一領域、方面或層次的特殊本質及其規(guī)律,哲學以整個世界的共同本質及其規(guī)律為研究對象。

  第二,二者的聯(lián)系是:每一時代的哲學都以該時代的具體科學為基礎,從具體科學中概括出哲學的一般結論和原則;哲學所概括和總結的一般結論和原則又可以指導人們去認識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本身,具有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意義;但是,哲學所抽象概括的只是具體科學的共性或共同本質的東西,而不是各門具體科學的總和或機械相加。

  第三,在各個時代里,哲學往往高出那個時代的思維水平,成為“時代精神的精華”;任何科學家都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時代所提供的哲學理論和方法,指導自己所從事的科學研究。

  (2)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相統(tǒng)一的完備的理論體系這是從哲學的內容上概括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哲學。

  第一,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統(tǒng)一。

  馬克思主義哲學繼承了舊唯物主義傳統(tǒng),克服了舊唯物主義的缺陷,以徹底的唯物主義原則,創(chuàng)立了唯物論和辯證法、唯物主義自然觀和唯物主義歷史觀相統(tǒng)一的哲學,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相統(tǒng)一的世界觀。

  存在決定思維、物質決定意識、自然界先于人類而存在,這是一切唯物主義都必須堅持的根本原則。但是,舊唯物主義是不徹底的唯物主義。它雖然堅信世界的物質性,但對物質世界作了機械的理解,看不到物質世界由內在矛盾引起的發(fā)展變化和辯證運動,其唯物主義是形而上學的;同時,舊唯物主義又是“半截子唯物主義”,它割裂了自然和歷史的辯證關系。它僅僅在自然觀領域才是唯物主義的,當它一觸及社會歷史領域,就陷入“人是環(huán)境的產物”和“意識支配世界”的二律背反的困惑中,最終在社會歷史觀上重歸唯心主義。

  以科學實踐觀為根本特征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其理論內容上與舊唯物主義也有顯著的不同,即它既是唯物主義與辯證法高度統(tǒng)一的辯證唯物主義,又是自然觀與歷史觀高度統(tǒng)一的歷史唯物主義,而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以科學實踐觀為其思想核心的統(tǒng)一體系。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并不是各自分離的兩種不同的“主義”,它只是同舊唯物主義相比較而言的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所展現(xiàn)的兩個“新”的方面、兩個主要特征,是統(tǒng)一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兩個不同的側面和稱謂,是“新唯物主義”的辯證性和徹底性的標志。

  相對于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而言,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從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到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演變,無疑是哲學發(fā)展的重大進步,但這一進步是以犧牲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統(tǒng)一為代價的。形而上學限制著唯物主義,辯證法則在唯心主義那里受到窒息,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是相互脫離的。然而客觀世界是唯物的又是辯證的,是物質性和辯證性的統(tǒng)一,哲學發(fā)展的內在邏輯,要求克服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相脫離的矛盾。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實踐的基礎上真正克服了這個矛盾,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有機地、高度地統(tǒng)一起來。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相互滲透、彼此貫通,是水乳交融、血肉相連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通過實踐活動的物質性和辯證運動,揭示出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物質性和辯證性,指明主體與客體、人類與自然、主觀與客觀等處于客觀的普遍聯(lián)系、永恒運動和辯證發(fā)展之中。馬克思主義哲學所說的世界的物質性,內在地包含著世界的辯證性;而馬克思主義哲學所說的世界的辯證性,又是以世界的物質性為前提的,“觀察的客觀性”始終是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首要因素。所以,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是辯證的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是唯物主義的辯證法。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是統(tǒng)一的,這種統(tǒng)一貫穿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整個體系中。

  第二,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實現(xiàn)了唯物論和辯證法的高度統(tǒng)一,而且把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唯物辯證的歷史觀統(tǒng)一起來,這更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獨創(chuàng)。

  在以往的哲學中,歷史觀從總體上看都是唯心主義的,甚至連在自然領域內比較堅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一旦進入社會歷史領域,也難免陷入唯心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統(tǒng)一起來形成了辯證唯物主義,而且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統(tǒng)一貫徹到社會歷史領域,創(chuàng)立了歷史唯物主義即唯物史觀,這是馬克思一生中最偉大的理論貢獻之一。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名稱,也是它的一個簡要的定義,更重要地表明它是一個完整的徹底的科學體系。

  (3)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以實踐為基礎的革命性與科學性相統(tǒng)一的無產階級哲學這是從哲學的階級屬性、根本特征和社會作用上概括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哲學。①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性、科學性、革命性廣泛的實踐性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革命性和實踐性是統(tǒng)一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第一次把科學的實踐觀引入自己的科學體系,強調自己的全部理論都來自實踐,而且都要付諸實踐,接受實踐的檢驗;在指導實踐中變?yōu)槿罕姷膶嶋H行動;癁楦脑焓澜绲奈镔|力量;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區(qū)別于其他一切哲學最主要、最根本的理論特征。只有把握其實踐性,才能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神實質。

  嚴格的科學性馬克思主義哲學正確解決了哲學研究的對象問題,使哲學具有真正科學的性質。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惟一科學的哲學,一是因為它有自然科學基礎;二是因為它把唯物主義與辯證法有機地結合起來;三是因為它把唯物主義自然觀與唯物主義歷史觀統(tǒng)一起來,創(chuàng)立了唯物史觀,從而把唯物主義貫徹到底,成為科學的哲學。

  徹底的革命性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革命的哲學。其革命性表現(xiàn)在:第一,它不崇拜任何東西,認為一切事物都要滅亡,沒有永恒不變的事物;第二,它公開聲明為無產階級革命服務,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哲學,是革命的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

 、隈R克思主義哲學是無產階級的哲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理論。

  馬克思主義以前的舊哲學,絕大部分是屬于剝削階級的世界觀,為剝削階級服務。個別的哲學家和哲學思想有同情勞動人民的傾向,甚至某種程度上代表勞動人民的利益,但也不能指導勞動人民為自身的解放而進行斗爭。馬克思主義以前的舊哲學,從總體上說是不了解實踐的意義,因此也無法起到改造世界的作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是無產階級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馬克思說:“哲學把無產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睂嵺`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最顯著的特點之一。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在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tǒng)一。無產階級的階級利益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是一致的。革命性要求科學性。馬克思主義哲學愈是體現(xiàn)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變革現(xiàn)實的革命性,就愈要求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的本性及其規(guī)律,特別是正確地反映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茖W性是革命性的前提和保證。馬克思主義哲學只有具備嚴格的科學性,才能成為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起到改造世界的革命作用。革命性是科學性的歸宿和必然結論?傊,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以實踐為基礎的科學性與革命性相統(tǒng)一的無產階級哲學。

  (4)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哲學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將近四千年,在絢麗多彩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包含(1)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無產階級政黨制定戰(zhàn)略、策略的理論基礎,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指南

  把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運用于我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它就成為指導我們行動的思想路線。思想路線是否正確,直接關系到革命和建設的成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場改造自然、改造社會、改造人們思想的艱巨而復雜的任務,只有堅持唯物論和辯證法,克服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影響,才能少走彎路,避免不必要的失誤。黨的“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聯(lián)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fā)展真理”的思想路線,為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建設的客觀規(guī)律,逐步形成一條從中國國情出發(f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提供了保證,使我們國家的面貌發(fā)生了深刻的歷史性的變化。

  (2)馬克思主義哲學可以增強我們鑒別各種理論和路線是非的能力

  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搞好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意識形態(tài)領域各種理論觀點雜然紛呈,一些西方理論著作大量涌進中國。其中不乏科學的可供我們吸取和借鑒的內容,但也有不少錯誤的、頹廢的內容甚至帶有對中國實行“西化”“分化”的企圖。這就需要我們具有敏銳的鑒別理論是非的能力。同時,我們的實際工作也會受到主觀主義、脫離實際、違背人民根本利益等偏離馬克思主義的錯誤傾向的干擾,這也需要我們具有區(qū)分是非的能力,以免在工作中造成過多的失誤。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我們鑒別理論上和路線上的是非、保證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順利發(fā)展的思想武器。

  (3)馬克思主義哲學可以幫助我們掌握運用概念的藝術、提高理論思維的能力恩格斯說:“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崩碚撍季S和運用概念的藝術,雖然表現(xiàn)在不同科學中,但主要凝結在哲學的概念、范疇和理論中,哲學是理論思維和運用概念的藝術的杰出成果。理論思維是一種歷史的產物,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時代的理論思維,而不同時代的理論思維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內容。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當今時代精神和理論思維的精華,是人類認識史凝結的最高成果。要鍛煉和發(fā)展理論思維能力,掌握運用概念的藝術,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最基本的途徑。

  一、選擇題

  1.哲學的基本問題是(  )

  A.物質與意識的關系問題

  B.精神與物質的關系問題

  C.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

  D.存在與物質的關系問題

  2.馬克思主義哲學最顯著的特征是(  )

  A.科學性

  B.革命性

  C.實踐性

  D.概括性

  3.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系(  )

  A.共性和個性的關系

  B.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C.絕對和相對的關系

  D.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的關系

  4.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精髓是(  )

  A.群眾路線

  B.理論聯(lián)系實際

  C.實事求是

  D.社會實踐

  5.現(xiàn)代西方哲學的兩股主要思潮是(  )

  A.存在主義和結構主義

  B.經驗主義和實用主義

  C.人本主義和科學主義

  D.悲觀主義和虛無主義

  6.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自然科學前提(  )

  A.細胞學說

  B.生物進化論

  C.能量守恒與轉化定律

  D.三者都包括

  二、辨析題

  1.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之科學”。

  2.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惟一特性。

  三、簡答題

  1.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歷史必然性。

  2.簡述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C

  2.C

  3.A

  4.C

  5.C

  6.D

  二、辨析題

  1.錯誤。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但不能說是“科學之科學”。

  (1)“科學之科學”是指把哲學當作包括一切科學在內、凌駕于一切科學之上的永恒不變的理論體系。古代哲學家把哲學看成是“知識的總匯”,近代一些哲學家把哲學說成是“科學之科學”。

  (2)近代以來,隨著各門具體科學從哲學中分化出來,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就成為人們必須正確回答的重要問題。

  (3)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地闡明了哲學與具體科學是一般與個別、共性與個性的關系,二者既相區(qū)別又相聯(lián)系:①二者的區(qū)別是,具體科學以世界某一領域的特殊規(guī)律為研究對象,哲學則以整個世界的最一般規(guī)律為研究對象;②二者的聯(lián)系是,哲學以具體科學的成果為基礎,并隨著具體科學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哲學所概括的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的普遍規(guī)律的理論,對具體科學的研究又提供了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③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代替具體科學的“代替論”和否認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具體科學研究的指導作用的“取消論”都是錯誤的。

  (4)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說成是“科學之科學”,這既限制了具體科學的發(fā)展也使哲學背上沉重的包袱而不利于發(fā)展。

  2.答:錯誤。

  (1)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最顯著的特征,而不是惟一特性。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實踐為基礎,來自實踐,為無產階級斗爭實踐服務,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fā)展。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最基本的觀點。

  (2)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以實踐為基礎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相統(tǒng)一的無產階級哲學。除了實踐性這一最顯著的特征以外,階級性、科學性、革命性也是它的重要特征。階級性是指它公然申明自己是為無產階級服務的哲學。

  (3)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實踐基礎上實現(xiàn)了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tǒng)一?茖W性是革命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證,革命性是科學性的必然結論和歸宿。

  三、簡答題

  1.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有其多方面的深刻的必然性,其中主要是社會歷史條件、階級基礎、科學前提和理論來源。

  (1)19世紀40年代,歐洲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和矛盾的激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社會歷史條件。(2)19世紀30至40年代,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斗爭的發(fā)展,迫切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階級基礎。(3)19世紀上半葉自然科學發(fā)展的卓越成就,特別是細胞學說、能量守恒與轉化定律和生物進化論等三大科學發(fā)現(xiàn),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提供了自然科學前提。(4)19世紀德國古典哲學的發(fā)展,特別是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作了理論準備,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直接理論來源。

  2.(1)哲學以整個世界為研究對象,揭示自然界、社會和人類思維的本質。具體科學以世界的某一領域、某一局部為對象,揭示其特殊規(guī)律。它們之間是普遍和特殊、一般和個別的關系。

  (2)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哲學不斷以具體科學的成果豐富自己的內容。哲學產生以后,反過來對各門具體科學的研究起指導作用,為各門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

  (3)哲學與具體科學既不能互相割裂,又不能互相代替,認為具體科學可以離開哲學指導的“取消論”和用哲學取代具體科學的“代替論”,都是錯誤的。

責編:yangmingzhu
  • 學歷考試
  • 會計考試
  • 建筑工程
  • 職業(yè)資格
  • 醫(yī)藥考試
  • 外語考試
台安县| 龙门县| 黄大仙区| 青田县| 武冈市| 仙游县| 榆社县| 台江县| 大丰市| 阜康市| 哈尔滨市| 汉阴县| 五河县| 泾源县| 柳河县| 阳春市| 昌图县| 茶陵县| 左贡县| 汽车| 张北县| 汪清县| 额尔古纳市| 瑞昌市| 沙田区| 天水市| 苏州市| 弋阳县| 台南县| 乐亭县| 佛学| 兴文县| 汝州市| 法库县| 苗栗市| 延津县| 托里县| 绩溪县| 兰考县| 灵川县| 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