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俳烁实业有限公司

執(zhí)業(yè)藥師

各地資訊
當前位置:考試網(wǎng) >> 執(zhí)業(yè)藥師 >> 執(zhí)業(yè)中藥師 >> 考試輔導 >> 中藥學知識二 >> 執(zhí)業(yè)中藥師《臨床中藥學》系統(tǒng)備考:第一章第二節(jié)

執(zhí)業(yè)中藥師《臨床中藥學》系統(tǒng)備考:第一章第二節(jié)_第2頁

來源:考試網(wǎng)  [ 2016年10月25日 ]  【

  荊芥與防風功用對比

  荊芥與防風均微溫不燥,藥性和緩,表寒 表熱用之皆宜;且能消散瘡瘍,每相須為用,以治瘡瘍初起有表證者,或風疹瘙癢。但荊芥輕透力強,并能宣透疹毒,以治麻疹不透;炒炭又能止血,用治吐衄下 血。而防風辛散祛風力強,善祛風而勝濕止痛、止痙,為治風通用之品,常用治外感風寒夾濕之頭痛身疼,風寒濕痹痛及破傷風等證;炒用又能止瀉,用治肝郁侮 脾,腹痛泄瀉。

  麻 黃 發(fā)汗解表 平喘止咳 利尿退腫

  1. 發(fā)汗解表用于外感風寒表實證。

  本品味辛發(fā)散,性溫散寒,其氣微香,入肺與膀胱經(jīng),善達肌表,開腠理,透毛竅,發(fā)汗解表以散風寒,為辛溫發(fā)汗之峻品,被稱為“發(fā)汗解表第一藥”。主治外感風寒、腠理閉塞所致發(fā)熱惡寒、無汗、頭痛、脈浮緊的表實證,常與桂枝相須為用,如麻黃湯。

  本品也可用于陽虛外感證。常與附子、細辛配伍,如麻黃附子細辛湯。

  2. 宣肺平喘用于咳喘實證。

  本品又可宣通肺氣以平喘止咳,凡肺氣壅遏而致肺失宣降之咳喘證,無論寒、熱、痰、飲,有無表證皆可配伍應用,為宣肺平喘之良藥。

  (1)治風寒外束、肺氣壅遏的咳喘。常與杏仁、甘草配伍,如三拗湯。

  (2)治外感風寒、內有寒飲的咳喘。痰多清稀者,可配伍細辛、干姜等,如小青龍湯。

  (3)治熱邪壅肺而致喘咳,高熱喘急者?膳c石膏、杏仁等配伍,如麻杏石甘湯。

  3. 利水消腫用于風水水腫。

  本品既能發(fā)汗解表使水濕從汗而解,又能宣通肺氣,調水道,下輸膀胱而利尿消腫,故為宣肺利尿之要藥。治風邪襲表,肺失宣降的水腫,小便不利,脈浮的風水證,與甘草同用便可奏效,即甘草麻黃湯;也常與生姜、白術同用,如越婢加術湯。

  此外,取麻黃溫散寒邪的作用,常用于風寒濕痹、陰疽、痰核等證。

  桂 枝 發(fā)汗解表 溫經(jīng)脈 助陽氣

  1. 發(fā)汗解肌用于外感風寒表證

  本品辛甘溫,入肺、心、膀胱經(jīng)。有發(fā)汗解肌,助陽實表,外散風寒之效。用治外感風寒表證,不論表實證、表虛證都可以用。

  (1)治外感風寒表虛有汗之證。常與白芍配伍,如桂枝湯。

  (2)治外感風寒表實無汗之證。常與麻黃相須為用,如麻黃湯。

  2. 溫經(jīng)通脈用于寒凝血滯的痹證,脘腹冷痛,痛經(jīng),閉經(jīng)等證。

  本品有溫經(jīng)通脈、散寒止痛之效,適用于寒凝血滯的痹證,脘腹冷痛,痛經(jīng),閉經(jīng)等證。

  (1)治風寒偏重的痹證。常配附子、甘草同用,如桂枝附子湯。

  (2)治營血不足的痹證。與黃芪、白芍等同用,如黃芪桂枝五物湯。

  (3)治脘腹冷痛。常配白芍、飴糖等同用,如小建中湯。

  (4)治血寒瘀滯的月經(jīng)不調、痛經(jīng)、經(jīng)閉腹痛。常與當歸、川芎、吳茱萸等配伍,如溫經(jīng)湯。

  3. 通陽化氣用于胸痹,痰飲,水腫及心動悸,脈結代。

  本品有溫通心陽,化氣行水的作用,可用于心、腎、脾等臟腑的多種陽虛證。

  (1)治心陽不振、瘀血痹阻的胸痹。常與薤白、瓜蔞配伍,如瓜蔞薤白桂枝湯。

  (2)治心脾陽虛,水飲內停的心悸氣短,氣逆咳嗽。常與白術、茯苓等配伍,如苓桂術甘湯。

  (3)治腎陽不足,膀胱氣化失司的水腫、小便不利。常與茯苓、澤瀉等配伍,如五苓散。

  (4)治心失溫養(yǎng)之心動悸、脈結代。常與炙甘草、人參、阿膠等配伍,如炙甘草湯。

  麻黃與桂枝功用對比

  麻黃與桂枝均具發(fā)散風寒之功,主治外感 風寒表證。其中麻黃發(fā)汗力大于桂枝,故麻黃唯風寒表實無汗者適用,而桂枝不論表實表虛、無汗有汗,皆可應用。此外,麻黃味兼苦,善開宣肺郁而平喘止咳、通 調水道、下輸膀胱而利水消腫,以治肺氣不宣之咳喘證及風水水腫證。然桂枝又善溫通經(jīng)脈、助陽化氣,每治寒凝血滯之風寒濕痹、脘腹冷痛、痛經(jīng)經(jīng)閉,以及陽氣 不振、氣化失司之胸痹心痛、痰飲水腫或心悸、脈結代等證。

  紫 蘇 發(fā)散風寒 行氣寬中

  1.發(fā)汗解表用于外感風寒表證。

  本品辛溫而芳香氣烈,能開宣肺氣,發(fā)散風寒,并有行氣寬中之功,用于風寒表證,尤宜于治外感風寒兼脾胃氣滯者。

  (1)治外感風寒表證。常配前胡、桔梗、杏仁等,如杏蘇散。

  (2)治表寒兼有氣滯胸悶者。常與香附同用,如香蘇散。

  2. 行氣寬中用于脾胃氣滯證。

  本品有行氣寬中,和胃止嘔,理氣安胎之功。用于脾胃氣滯、惡心嘔吐、妊娠惡阻等證。

  (1)治脾胃氣滯之胸悶不舒、惡心嘔吐。常配藿香、陳皮、半夏等,如藿香正氣散。

  (2)治胃熱嘔吐。常配黃連。

  (2)治氣滯痰結的梅核氣。常配半夏、厚樸等,如半夏厚樸湯。

  (3)治脾胃氣滯之妊娠惡阻。常與陳皮、砂仁同用。

  3. 解魚蟹毒用于魚蟹中毒。

  本品尚可解魚蟹毒,用治魚蟹中毒、腹痛泄瀉。平時進食魚蟹加紫蘇,可預防中毒。

  用法:不宜久煎。

  蘇葉長于發(fā)汗解表,蘇梗偏于理氣安胎。

  香 薷 發(fā)散風寒 化濕和中 利水消腫

  1. 發(fā)汗解表,化濕和中用于陰暑證等。

  本品辛溫芳香,歸肺、脾、胃經(jīng),外能發(fā)汗解表,內能化濕和中,李時珍稱其為“夏月解表之藥”。最適宜于夏季外感風寒,內傷濕邪之陰暑證;也可用于暑溫證等。

  (1)治陰暑證。常配扁豆、厚樸,如香薷散。

  (2)治暑溫初起,復感于寒。常配金銀花、連翹、厚樸等,如新加香薷飲。

  (3)治暑季飲冷不潔、損傷脾胃而致吐瀉腹痛?膳滢较、佩蘭、黃連等同用。

  2. 利水消腫用于水腫。

  本品有發(fā)越陽氣,利水消腫作用。治陽氣被遏的水腫、小便不利,配白術、益母草等同用。

  生 姜 發(fā)散風寒 溫中止嘔 溫肺止咳

  1. 發(fā)汗解表用于外感風寒表證。

  本品辛溫行散,能發(fā)汗解表,但作用較弱,多用于外感風寒輕證,可單煎配紅糖服,或配蔥白煎服;重者,則入辛溫解表劑中,以增強發(fā)汗解表之力,如桂枝湯。

  2. 溫中止嘔用于多種嘔吐證。

  本品善溫胃散寒、和中降逆而止嘔,有“嘔家圣藥”之稱,適用于多種嘔吐證,因性溫,尤以胃寒嘔吐最宜。

  (1)治胃寒嘔吐。常與半夏同用,如小半夏湯。

  (2)治熱證嘔吐?膳c竹茹、黃連等同用。

  3. 溫肺止咳用于風寒咳嗽。

  本品能溫肺散寒、化痰止咳,用治風寒咳嗽。常與杏仁、紫蘇等同用,如杏蘇二陳湯。

  此外,本品有健胃消食和解毒作用,用于脾胃虛弱,食欲不振之輕證;誤食生半夏、生南星的喉舌發(fā)麻者,魚蟹中毒嘔吐腹瀉者,可用生姜汁沖服或煎湯內服。

123
責編:hanbing

報名通關必備

  • 姓名
  • 電話
  • 郵箱
  • 模擬試題
  • 歷年真題
  • 焚題庫
在線題庫
  • 醫(yī)藥考試
  • 會計考試
  • 建筑工程
  • 職業(yè)資格
  • 外語考試
  • 學歷考試
萨迦县| 宜都市| 乡宁县| 金乡县| 大英县| 奉新县| 肥乡县| 宕昌县| 荔浦县| 正定县| 卫辉市| 武强县| 康定县| 榆中县| 原阳县| 万山特区| 宁化县| 沐川县| 丁青县| 聂荣县| 灵武市| 广西| 磴口县| 偏关县| 舒兰市| 化隆| 宁陕县| 鹤山市| 如东县| 霍邱县| 察雅县| 平罗县| 清镇市| 梨树县| 日喀则市| 长泰县| 沐川县| 布拖县| 周至县| 咸阳市| 定日县|